山东:儒家哲学应该如何“登场”?

山东:儒家哲学应该如何“登场”?

摘要:儒家哲学登场,还需要在研究方式上去章句化。章句化的著述方式是一种片断化的书写方式,不利于系统的哲学表达。在重写中国哲学史的讨论中,一些学者曾提出“哲学性的诠释”、“训诂哲学”、“经学哲学”等方案,以改进中国哲学的书写方式,以便传统哲学更好地与现代哲学接轨。

十多年前,李泽厚先生曾相继发出“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和“中国哲学如何登场”的呼吁与发问。近年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共识,儒学也迎来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但是,儒学具有多重身份,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儒家哲学的再一次登场,究竟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或身份呢?

儒学曾以两种方式或两种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笼罩的地位和与其他学说平等的地位

冯友兰先生曾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划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这一划分是以儒学的历史为基本参照的。儒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儒学曾以两种方式或两种身份出现在中国哲学史上:作为“子”的儒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子儒”;作为“经”的儒学,我们可以称之为“经儒”。这里的“经”与“子”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经”表示一个角色处于垂直的笼罩地位,其他角色则处于从属的被支配地位;“子”则表示各个角色处于并列的平等地位,各个角色可以互相竞争,彼此取补。

“子儒”是子学时代的儒学。在那个时期,儒学与诸子百家之学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子儒”的代表性人物是孔子、孟子与荀子三子。“子儒”的思想取向,可以用子贡的一句话来概括:“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在此说了孔子思想的三个方面:文章、性和天道。孔子思想的三个方面其实表达了先秦“子儒”的三种理论取向:“文章”即外在的礼乐教化,“性”即内在的道德仁性,“天道”即儒学的宗教性。这三种面向后来深化发展为先秦儒学的三个派别:重“礼”的外向派、重“仁”的内向派和重“天道”的天道派。这三个派别各自的集大成者分别是荀子、孟子与《中庸》《易传》。

“子儒”的三个思想取向可以自成一套学问。首先,礼乐教化的取向可以再细分为两途:一是礼乐教化之实施,即儒学在言行举止、社会生活、政治设计等方面的呈现;二是礼乐教化所据之教材,也就是“六艺”或“六经”。顺着前者可以发展出儒家的“政治哲学”,但这种政治哲学只是“关于政治的哲学”,重点在哲学而非政治;顺着后者可以发展出儒家的“古典学”,即围绕儒家几部经典所进行的训诂、诠释、考证等学术研究。

其次,道德仁性的取向即儒学关于道德心性、道德实践方面的学说。儒学如果能在这一方面强探力索,进行系统的哲学论证,可以发展出一种具有儒家特色的、纯粹理论性的道德哲学。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