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登场,还必须自觉地去神学化,亦即(宗)教学分离。儒学神学化的社会土壤已经失去,现在只能在一些孔庙里当作一种历史文化欣赏来表演。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状态,未必不是好事。但如果进一步将这种状态硬性地向民间社会甚至教育体系推行、推广、推销,那就没有必要了。当然,如果是为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像一些儒学推崇者所提倡的那样,在家庭社会中进行读经活动,在学校教材中适当增加儒家经典的份量,这却是必需的。
儒家哲学登场,还需要在研究方式上去章句化。章句化的著述方式是一种片断化的书写方式,不利于系统的哲学表达。在重写中国哲学史的讨论中,一些学者曾提出“哲学性的诠释”、“训诂哲学”、“经学哲学”等方案,以改进中国哲学的书写方式,以便传统哲学更好地与现代哲学接轨。但这些说法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仍然是一种低程度的章句化。去章句化要去一切章句化,不但要去“我注六经”,也要去“六经注我”。去章句化后的儒家哲学研究是一种纯粹哲学的表达,这里暂且用“思辨儒学”来概括。思辨儒学即以儒家的真精神为观照,对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大问题进行独立的纯哲学研究,而不要总是想着引经据典、于儒家经典中找证据。“儒家的真精神”是指先秦“子儒”关于礼乐教化的制度设想或设计、道德仁性、道德实践的终极关怀等精神向往。“独立的纯哲学研究”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根据现代社会人生的实际状况,引出具体的论题;二是紧扣这些论题,进行系统而完整的理论论证;三是通过论证,得出自圆其说的结论。论题可以是思想性的,也可以是现实性的,但这种现实性并不是参与现实,而是从理论上对现实进行理论的考察与论证。论证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形式,而不能是片断式的灵光乍现。结论必须能自圆其说,而不能前后矛盾。整个过程不必从经书中找问题,所以也不必从经书中找证据,也就不必采用经书的章句方式。当然,去章句化并不反对儒家经典的章句性研究,比如今人所从事的“集注”、“集说”等工作,也不反对研究儒家经典章句,比如对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进行研究。对于古典学、文献学、历史学工作者来说,这些工作还是必须做的,而且其研究成果对于儒家哲学研究者而言,也是需要参考的。
总之,儒家哲学登场,首先必须将儒学中非哲学的东西剥离掉,对儒家哲学进行去独尊化、去神学化、去章句化的手术。只有将这些捆绑在儒家哲学身上的、非哲学的因素割除,儒家哲学才可能真正堂而皇之地登场,儒学的真精神才可能在现代中国真正发扬光大,作为哲学的儒学才可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入当今世界哲学。
(作者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