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需要第四轮“睁眼看世界”,看清哪些是中国与世界的真正差距,需要中国人继续学习的;哪些只是差异,中国人千万不能学,尤其不能照搬照抄的。
大概从2008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开始兴起新一轮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热。这轮研究热潜藏着中国话语的崛起,而推动这一重要进程的,主要来源于三类学者或社会知名人物。一是部分外国友人,对中国有一种特殊情怀与客观理解,对欧美政治有难得的批判精神。他们敢于用另一种眼光看中国,比如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卡洛斯等;二是长期在国外工作、学习,或者拿到博士学位的学者,他们对西方有很深了解,吃透西方政治理论,并超越了他们的视角。比如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石之瑜等;三就是经常到海外去,学着用脚底板思考的知名人物。他们不拘泥于学理,而是实践出真知,比如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等。
总的来看,这批学者重新发现中国发展模式、试图重新寻找中国制度优势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各国事务具有广泛见识、通过国际比较对中国发展拥有充分自信之后才形成的。
拥有这种自信与理性比较,经历了非常艰辛的过程,至少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时间。从1840年开始,中国重复走着“对外开放——引进优势——恢复自信——受到挫折——再继续开放”的进程。1840年后的第一轮开放,引进的是技术,当时说“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等更多的都是在科学技术、工业生产要素等方面,后期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曾短暂恢复了国民自信,甚至还有像义和团那样盲目自大的,但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把中国打回了原形,引进技术优势之路最终受到了巨大挫折。中国人重新寻找复兴的优势根源。
第二轮开放是1911-1919年前后。所谓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引进的是以民主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为重心的政治理论。但国民党政府的败局,以及后期新中国解放初期的挫折迂回再次证明,无论民主理论,或者是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的推行之路是行不通的,重要的是发挥社会与大众优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