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看待“千亿美元旅游逆差”?(5)

【案例】如何看待“千亿美元旅游逆差”?(5)

千亿美元旅游逆差怎么看?

我国的国际贸易总体处于收支不平衡状态,每年都有大量顺差产生,导致形成巨额外汇储备,而如何控制外汇储备增速,则成为困扰政府和学者的一大难题。可见,“旅游逆差”虽然很大,但其能降低外汇增速,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

旅游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国人开始追求休闲娱乐,对旅游的需求非常旺盛,行业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不过,由于国内仍然流行人为拼凑假期,导致国民集体放假,国内旅游市场过于拥挤,景区人满为患,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链条都备受压力,各种商品、门票都在涨价,旅游成本比平时上升不少。因此,两下对比,境外游的优势就凸显出来,许多人开始考虑性价比更高的境外游,这也是近年来境外游增长高过国内游的因素之一。

而且,境外游对国民的吸引力很大,不仅可以欣赏到异域风光,品尝国外美食,还可以购买到更为低廉的“洋货”。由于许多进口商品的关税高、运输费用大,加上商家的销售策略影响,国内零售价要比国外高出一大截,境外购物游也因此应运而生,中国游客在国外疯狂扫货的场景,亦经常成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比如近期苹果6上市后,国内暂时无法买到,许多国民就在境外的苹果专卖店排队购买,因过度热情,亦闹出不少新闻。

“旅游逆差”的形成也跟人民币升值的关系,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外汇储备增多,人民币长期保持升值趋势,购买力大大提高。相比以往,出境游、境外购物、留学等就显得更便宜了,自然也刺激国民出国消费。

可见,“旅游逆差”有其合理之处,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和国民消费升级的现实,民众不必太过紧张,也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旅游顺差”。最关键的,要看到与境外旅游产业的差距,完善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推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国民可以玩得更开心,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启示与思考】

中国的旅游收支自2009年转为了逆差,2012年逆差额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旅游收支最大逆差国。旅游逆差也引发了不少担忧,有人担心,这会影响我国提振国内消费的努力。但是,这种担心有些过度,因为出境旅游者在当地消费以及购物,是一种短暂甚至接近瞬时的行为,他们结束行程就会回国,平时的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还是发生国内。即使对出境游者来说,国外购物这种并不经常发生的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占的比重也不大。如果说这样的逆差就会影响我国的内需,那么显然有点夸大,也没抓住主要问题。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境游和购物。出境游的人数增长,与我国鼓励出境游的政策相关,当然也是因为一些国家为了振兴本国旅游业而放宽对入境游客限制,以吸引更多游客,其中很多还主要是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的。比如,泰国宣布今年8-11月中国游客可以免签进入泰国旅游,而印尼也针对一些特定航班对中国游客实行落地签,等等。在公众假期出境游,可以适当避免景点游客过多造成的尴尬,国内许多景点这种情况尤甚。而国外许多名牌商品的价格较国内更为优惠,旅游顺便购物,成了不少中国出境游客的旅行模式。这无可厚非,但国内旅游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国内游的品质。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也对品质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提升旅游品质,需要一个立体的政策协调,比如如何优化我国的公众假期制度,以避免人群在固定的假期里过度拥挤在知名景点。这就需要社会各个机构、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只有带薪休假能够落地,人们才会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去国内的大好河山走一走,否则,这部分注重旅行品质的人,可能平时也只能选择出境避开人群。此外,国内的景区也应该提升服务,淡化门票经济,国内不少景点的门票价格几乎三年一涨,但是管理水平与服务却未见明显提升。这不仅让国人感觉不快,而且让那些入境的游客也不愿当回头客。对游客来说,也需要提倡负责任的旅行。游客应该提升素养,自觉地保护环境,这也事关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