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狠刹“吃空饷”歪风 堵住权力运行漏洞(3)

【案例】狠刹“吃空饷”歪风 堵住权力运行漏洞(3)

“吃空饷”是编制管理滞后的体现

在公众理解中,吃空饷是在离岗情况下仍旧享受着财政工资的行为,是一项因制度宿弊而衍生出的“特殊福利”,官员在其中的角色是纯粹的获利者。但从上述湖南基层的报道看,吃空饷的具体缘由更为复杂,一些基层官员也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吃空饷,有些人看来是得利,有些人看来是吃亏,有些人偷着乐,有些人直叫苦。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是以编制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带来的悖论。

现行人事管理制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仍以编制管理为核心内容。它是人员的定额、职务的分配,是老百姓俗称的“铁饭碗”,是一个人在机关中的“占位”。财政资金对工资、福利、待遇的配给,是跟着编制走的,无论人员是否在岗、人岗是否分离。

以编制为核心的管理,带来了一种“编制意识”。有编制的人会将它看作永久的身份、终身的待遇,自身在机关中的合法性,这直接导致了体制内常见的尸位素餐、人浮于事、“有编不干活、临时工在一线”的现象,而想方设法离岗“吃空饷”的情况,只不过是这种倾向的极致化。

但是一旦进入“领导岗位”的编制,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与权力相匹配,岗位会引起极大的内部竞争,一些基层单位往往一方面努力扩编、增编、违规增加领导职数,另一方面又划定“退二线”的年龄线,以便给后来者及时“倒出位置”,避免内部矛盾发酵。基层被迫“吃空饷”的干部们,很大程度是在承担着盲目扩编增编的代价,是在以“准退休”的方式为机关的流动晋升留下空间。

机构设置不能与其承担的工作内容匹配、人员配给不能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人才考核、晋升、竞聘、解聘完全受限于其编制性质,体制内人事管理的滞后性已经在“吃空饷悖论”中完全展现出来。如果一项人事管理制度,在设计上没有动态管理的灵活度,在执行上又难以监管违规操作行为,那真是没有理由不改革了。

【启示与思考】

吃空饷屡禁不止,源于这钱来得太容易。试想,一个还在上学的学生,就已经跻身国家公务员行列,还能堂而皇之按月足额领到一笔“官饷”,这样的“好事”“美事”谁不愿意沾边?吃空饷者越吃越带劲,越吃越有滋味,是因为他们着实尝到了其中的甜头,这也是吃空饷越清理越多的动力引擎。

治理吃空饷,固然要加强管理,健全机制,堵住制度的缝隙和权力运行的漏洞。但我认为,也要让吃空饷者吃点苦头。官员随意安插亲属亲信入编,有的人都调离了甚至到“阴曹地府”报到了还在原单位领工资。曾经有报道,一位吃空饷者15年不在岗,工资卡片十次变动,工资及津贴涨了一倍。这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的待遇么?显然不是。编制之乱的背后,谁敢说没有权力的魅影?

必须得指出,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如果相关部门还是仅依靠内部清查,那么吃空饷的情况,要么碍于情面难以根治,要么剪掉一茬风声不再后继续发芽。公开是最好的监督手段,强化阳光的作用,相关部门应从机制上保障社会、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是被证明有效的良好经验,不该排斥。此外,对于吃空饷者,特别是靠权力吃空饷者及其靠山,要严厉问责。如果构成诈骗或者贪污的,有必要通过司法手段解决,以震慑吃空饷的现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