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言必称“我的” 治官员话语之腐败(2)

【案例】言必称“我的” 治官员话语之腐败(2)

可见,官员言必称“我的”,不仅会给党政机关形象抹黑,更容易疏远官民距离,加大“仇官”情绪。很大程度上,官员“炫耀性腐败”并不比实物性腐败之危害轻,当属“反四风”题中应有之意,予以痛批并鼎力革除。

官员言必称“我的”,不仅是官员个人素质问题,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权力格局背景。因此,对于这种异化的官场文化,除了要对党员干部坚持不懈抓教育,促使他们主动摒弃“我意识”,更要依托制度建设,就像一些地方专门发文重申“党内应互称同志”那样,将教育实效固化下来,使之长效化。

但不得不说的是,语言毕竟是现实环境的反映。刻意规制或可做到“嘴上不说”,但并不能表明官员心中不想,想不去做。这不仅让笔者想起明代大儒王阳明“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之喻。在祛除官员的“炫耀性腐败”上,党政机关一把手权力过大、缺少权力制衡手段等方面存在短板,恐怕才是某些官员言必称“我的”“心中贼”吧?所以,要想彻底遏制住某些官员“炫耀性腐败”,根本还要看我们能不能扭住这个“牛鼻子”。

“家天下”之语是封建余毒在作祟

如此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似乎将公事放在私事之上,颇有几分舍小家为大家的味道。然而细细品来,笔者以为,这种“家天下”的政治主观臆断,与曾经官场中流行“老板”“老大”“哥们”等称呼,表现出严重的“小团体主义”和“江湖习气”类似,是将为官者和为民者区别开来,是“官本位”在作祟。

或许将言称“我的”一事定义为“家天下”稍嫌武断,然而无论在正式或非正式,各级官员皆以“我的某某”来介绍或阐述其事业,或许对官员来说这随口拈来、不值一提,更有甚者仅是想表达自己对所主政、主事的地方或部门的情感,认为是言明自己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境界,本应无可厚非。然而为官者应为民,这种将公共事业以“我”自居的态度,恐怕没有将民众感受考虑在内,自然也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为何在反“四风”成绩如此显著的情况下,官场中依然始终存在“官本位”思想,值得深思: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是否依旧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从凡事常言“我的。。我的。。”中或许可以领悟一二;二是上级对下级是否拥有绝对的权力,从介绍“我的宣传部长”“我的国土局长”等语,可以看出“官本位”思想影响之巨;三是是否形成了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这从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官心理可见一斑并加以反证。

“家天下”早应随着封建制度的泯灭而消失,然而当社会将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时,说明“官本位”病毒渗透已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不可不警惕,并加以重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