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良玉: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

回良玉: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

告别了繁忙紧张的公务,多了些悠闲自在和温馨的交往;舒缓了忙碌奔跑的脚步,多了份从容安逸和静谧的沉思。回眸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总有一些足迹让人铭诸肺腑而历历在目;回首自己经历的人生往事,总有一些情感使人铭心镂骨而难以忘怀。这段时间以来,我以善良的心趣,透视过往的世事,解读人生的操守,浅释人文的情理,因“情”动心,以“情”为题,行文抒“情”。其中,《我的黄山情怀》以礼赞大美景致抒情,感物悟道;《我的残疾人情感》以敬仰生命阳光抒情,感动震撼;《我的三农情缘》以眷恋厚重事业抒情,感悟论理;《我的家乡情结》以追寻浓浓乡思抒情,感恩怀念;《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以展现民族风采抒情,感念阐释;《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以品味上善若水抒情,感叹赞美。这六篇文章,无论是赞叹、激赏还是眷顾、追忆,字里行间都饱蘸着我的经历足印所踏出的体察之情、家国抱负所充盈的感恩之情和人生百味所引发的哲思之情。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情是生命的灵魂,我们的情感随生命而同来,我们的世界因情感而精彩。古人云“道始于情”,“通情”方可“达理”,“薄情”必然“寡义”。没有情,就没有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属感;没有情,就没有生活的韵调和意义;没有情,一些冠冕堂皇的道理便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情,也不会有社会的温馨和动力。写完“六情”以后,我总感到意犹未尽、情犹未了,于是就有了此文,试图对人世间的情感作一个简要梳理,对生活感怀中关于“情”的道理作一些粗略探析,对情与理的关系和以情悟理、以理度情作一点浅显思考。应该说,这是对之前所写“六情”的一个回顾和概括,也包含了我对人文情理的一点感悟心得。人有七情,此篇就算是“六情”之后的第“七情”吧。

一、情为何物

人非草木,必然有感。心非顽石,必会生情。那么叩问,情为何物呢?《说文解字》说:“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礼记》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荀子》说:“情者,性之质也。”《吕氏春秋》注云:“情,性也。”先贤诸多定义,纷纷纭纭,虽然所说不一,但趋向略同,指的都是人由心所生发的诸种反应。这种反应来自人的思维和感受,来自人的认识和判断,来自人的修养和修炼,并通过言谈话语、肢体动作、文字声像、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情,虽只一个字,但内涵丰富,哲理深奥,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情,让人猜不透、想不清、看不明,有时剪不断、理还乱,但人们始终想方设法在回答它,却又始终不能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情,是人性人格的体现,是思想观点的表达,是理想志趣的外化。它是一种感受,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笃定、实在而又温暖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尊重的社会默契;它是一种体验,是心灵的彼此交汇,是人性的自然流淌,是生命的灿烂展现;它是一种担当,是对生活的包容,是社会的责任,是爱的奉献。总之,情是人生真谛的朴实回响,最终体现的是道德、精神、品格,着力追求的是真实、善良、美好,渴望得到的是幸福、信任、仁义。

人生一世,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也形成不同的感情。世上的情,有博大无私的亲情、关怀备至的友情、难分难舍的爱情;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民族情、坚持信念追求理想的事业情;有山川风物花鸟鱼虫的自然情、市井百态人间万象的社会情、探幽入微格物致知的科学情,等等。在这些情中,有些情是血脉既存的,比如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同胞骨肉情;有些情是后天形成的,比如战友情、同窗情、师生情、夫妻情、故乡情等等。不过,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抑或是其他情,从来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古人有云,“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虽是修辞手法,却也是情的互动性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之情才能不断递进、传承、流动、绽放,才能不断生长、壮大、成熟、收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