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里(法治中国 铿锵前行)(2)

把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里(法治中国 铿锵前行)(2)

摘要:“要让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遇到任何矛盾纠纷,首先想到的是法律而不是别的什么手段。”四川依法治省领导小组负责人,憧憬着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理想状态。

“老大难,老大难,依法办事就不难。”彭述武对记者说得风趣。

“没有法律素养的干部,将来在四川无法立足。”四川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这样对记者说。

今年,四川各级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年终考核述职将增加一项新内容:述法,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和司法公职人员法治档案。

9月22日,见到成都市处级干部王峰,他对今年5月份参加的一次任职资格考试记忆犹新。那虽然是一张囊括万象的综合试卷,但里面有关法律法规的试题却几乎占到了一半,“特别是那些分值较重的法律应用题,如果平时不注意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考虑和处理问题,这些题目还真的只有抓瞎。”王峰坦言,一年多来,法律知识成为他业余学习的重要内容,心得记了厚厚一大本。

9月24日晚7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西充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冯国文还在办公室加班学习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学不行啊!不学就不懂,不懂就容易犯决策性失误。”冯国文说。

田边地角,也是法律上的事

土桥村是雅安姚桥新区最大的行政村,11个村民小组共有1358户3961人,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全村3.1平方公里土地全部被划入了搬迁范围。涉及到搬迁,土地、家庭财产、集体资产等矛盾纠纷难以回避。

“田边地角的事,也都是法律上的事。” 姚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海霞说,“我们在村里开展人民调解网格化和专项化试点,让调解跟着项目走、跟着民生走、跟着民情走。”

在日常工作中,村两委以小区和居民组长为大网格,楼栋为小网格,设立网格长、楼栋长、信息采集员、纠纷调解员等“两长六员”,开展社情民意收集、法律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七包服务”, 实现了小事不出门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区。截至目前,土桥村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00余人次,促成150户村民签订搬迁协议。

在四川,没有法外之域、法外之事、法外之人。四川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都纳入了法制化轨道。9月18日,《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正式制发,按业内人士的说法:这将成为推动依法治省工作的“指挥棒”、检验依法治省工作成效的“度量衡”。

近日,记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采访时,该县县委书记杨宏寿说:“如果不是坚持法治思维,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处理问题,今天的阿坝县不会有这样稳定和谐的局面。”

阿坝县有42座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前寺庙场所的建设、管理基本上由寺庙做主,随意扩建、乱搭乱建等现象层出不穷,寺庙账目也混乱不清。如今,寺庙管理全部纳入了法制化轨道。遵循法律,遵照法治,藏区的管理者们觉得,坚持依法治理,工作更加理直气壮,处理问题底气更足。

这样的体会,阿坝县其他一些基层干部也是感同身受:以往一说到依法办事就提“不准干什么”,现在面对群众的诉求,回复的是“能干什么,你有什么权利”。从“不准”到“维权”,法律的“冷冰冰”变为维权的暖人心,这既是法治意识的养成,又是司法工作群众路线的体现。

“要让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遇到任何矛盾纠纷,首先想到的是法律而不是别的什么手段。”四川依法治省领导小组负责人,憧憬着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理想状态。

为此,四川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进,正在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