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叶海林: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方向(4)

我跟大家讲一个很好玩的例子,2002年的时候,我是政府的公务员,我在非洲某国访问,当地的一个中资企业,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一个中资企业,其实招募的当地员工很少,因为那个企业它基本上不怎么需要员工,就招募了那么二三百个人,企业的中方经理就非常头疼地跟我抱怨了一句:“你知道我这半年干什么?”“我这半年就干了一件事——跟当地员工讲,9点钟上班,你不能9点半才来。9点半来是不对的,你应该9点钟之前到办公室。”这些员工就是不接受,说9点和9点半有什么区别吗?这就是现实。

什么意思?我们要承认,大部分的国家在成为终端市场的时候就不再作为工厂而存在了。我成为终端的时候,我就不生产东西了,因为我靠我的销售,靠我的创新,制造出一个概念产品,然后我包给你去生产,你生产之后卖给我,这就是大部分国家做的事情。欧美国家、当年的日本都是这样。

但是在中国这个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在成为终端市场的时候,忽然发现世界工厂这个帽子摆脱不了。为什么摆脱不了?跟大家讲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要这个杯子,中国有多少工厂能生产这杯子?全世界有多少工厂能生产这个杯子?你数都数不过来。当然现在我这个要求变了。这个杯子一模一样的我要100个,今天就要。这不是哪一家工厂都能生产得出来的。我要求又变了,这杯子一模一样的我要500万个,两天我就要。我跟大家打赌,能做到这件事的只有中国的工厂。任何其他的国家都做不到。为什么?没有那么强的集约能力。这个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在这片土地上有好几亿产业工人在密切地合作着。

再比如说这个矿泉水瓶,这上面有一个盖,底下有一个瓶子,还有一个包装纸,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盖子、瓶身和包装纸。那么我要1000万个瓶子,就需要生产3000万个部件——1000万个杯子盖、1000万个瓶子和1000万张纸。

在中国,这3000万个部件可能在同一个村子内,在三家工厂内就完成加工。彼此之间的运送距离可能连10公里都没有就全办到了。这个工厂把这个瓶子吹出来,下一个车间就开始拧盖,再下一个这张纸就贴上去了。这个材料哪儿来的?就是旁边的工厂给的。这就是集约。你拿到越南去,它能给你生产1000万吗?做不到。100万没有问题。可是这水需要1000万个瓶子,越南的工厂说你等会儿吧,我大概两个月内能完成。你能等吗?不会等。

所以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现代化集约工业,就是咱们说的大规模的这种工业进入中国以后就发现自己出不去了。因为只有在这儿办得到。我们的供应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他们还是不走。为什么?没有地方可去。

这些年,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现在,外资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的企业,就是制造业企业试图转出中国,至少有两次大规模的实践: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他们说亚洲不行了,要转走,往哪儿转?往非洲。所有到非洲开工厂的企业,不到半年全回来了。为什么?就是我说的,你教会一个人9点半来上班,而不是10点钟来上班,是很不容易的。这没有办法,干不下去,那就回来吧。

另一次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很多国家要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的确劳动力成本下来了,产品规模也下来了,但它生产不出来,没有办法。越南只有8000万人,还抵不上我们一个广东省。你在越南组织生产,那可能真是说凉山生产瓶子盖,同登生产包装纸,然后瓶子哪儿生产?顺化?我们知道凉山和同登,咱们部队的老同志肯定都知道,咱们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这两个地名都很有名。顺化在哪儿?顺化在南边。你就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把这个事给我解决。

责任编辑:张鑫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