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叶海林: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方向

Img264335487

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南亚编辑部主任,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次作为央视《环球关注》、《防务新观察》、《今日关注》、《央广时评》和凤凰卫视《全球连线》等多档国际评述类栏目嘉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十八大以后,有两个耳熟能详的词反复被提到,一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另外一个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合到一块就称为“一带一路”,都跟丝绸之路有关。我们就从“一带一路”的解构当中去看未来中国对外经济战略,包括我们对外发展战略,以及我们周边的形势变化。

一、  十八大以前对外合作的思路

十八大以前,我们基本的对外合作的思路是选择一些合作伙伴,在产业上形成相互的产业链关系,主要依托开发市场、相互投资合作这种方式来保证就业,保证外贸的收入,实现我们的经济增长。

简单回顾一下:

70年代末我们改革开放。整个80年代我们主要的合作伙伴是欧美国家。其实这里面我们也不能回避,80年代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作伙伴是日本。应该说日本对中国经济的起飞确实做了不少贡献,当然日本从中国也赚了不少钱,所以这个东西是相互予索予求的事情。

90年代我们的对外合作是有一段波折的,西方国家和我们的接触比较淡。而在90年代抓住商机的两个西方国家,其中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就是德国。所以今天我们看,从80年代到90年代,没有中断和中国连续性的经贸合作的主要就是德国和日本,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个国家,特别是德国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形成路径以后不是那么容易改的。

90年代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那就是东盟。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确定我们继续改革开放之后,应该说我们就把和东盟的合作作为一个重点方向。

这里面有不得已的原因,90年代初的时候西方国家基本上对我们爱理不理,但问题在于,那时候我们的确是比较困难的,我们没有办法。改革开放就是这样,改革可以关起门来爱怎么改怎么改,效果好坏都无所谓,这件事是可以自己干的。但开放这个事不行,你不能说我开放,但是人家谁都不跟你开放,那这个开放无从谈起。所以既然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你就必须有一个重点的对外合作伙伴。

80年代是跟欧美世界,9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是跟东盟。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提起来海洋问题,很多人都很憋气?特别是对我们90年代的海洋政策觉得非常不舒服?是因为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的确在南海问题上我们只能保持低调,你不能说你这边跟人家搞经济合作,那边你就上去把人家给打一顿,这也不现实,所以当时的情况有它不得已之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起飞,特别是90年代这个黄金时期,应该说那个时候我们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我们经济上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在外交上受到美国的挤压。我们都想想,90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是相当不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在夹缝中求生,但是这个事情到1997年就发生了变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除了我们以外,大部分的亚洲国家没有扛住。像韩国、东盟的这几个国家,都吃了非常大的亏。1997年我还在上大学,那时候我在我们学校的合作处,就是在留学生室打工,特别明显。1997年以前,韩国留学生在我们学校那是非常自由的,因为经济水平高,爱上课就上,不爱上课就不上。1997年金融危机,一下韩元贬值超过一半,当时韩元和人民币之间不能兑换,必须用韩元换美元,美元再换人民币。这一换美元,学费一下子爆涨一倍。这个很正常,我们没有涨学费,我们还是3000多美元一学年。但是问题在这儿,3000多美元对于韩元可不是那个数了,变化非常大。

责任编辑:张鑫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