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祝贺“女婿获诺奖”背后之反思(2)

【案例】祝贺“女婿获诺奖”背后之反思(2)

吐槽“诺奖女婿”

因为埃里克·白兹格的夫人是蚌埠人,不免与“诺奖”扯上了一丝关系,于是就有“诺奖女婿”之说。可是由于语境不同,祝贺的表达也便千差万别。譬如,吉娜的同学、亲人对吉娜本人甚至埃里克·白兹格表达祝贺,基于亲情、友情,可谓正当名分。至于蚌埠一中与“诺奖女婿”扯上关系,多少有些不伦不类,虽然,不否认学校这么做是为了宣传优秀学生吉娜,鼓励学生发奋学习,将来有所作为。但是,这又与诺奖有何关系呢?

客观来说,蚌埠一中扯上“诺奖女婿”不过是一次失策的“典型”宣传,本无须过度的解读。然而,仔细聆听吐槽之声,过激之中其实也是焦虑的表达。一是对攀附名人、沾光上位陋习的鄙视,与所谓“故里之争”如出一辙,虚假的功利主义,培养不出自己的名人,形成不了自己的文化,借光出名,是文化心理的不自信。“诺奖女婿”显然又触动了类似不良社会情感的多米诺。

二是对诺奖期待的耿耿于怀,诺奖设立110多年的历史,除了莫言获得文学奖之外,在其他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没有留下中国人的名字。在科学领域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杰出人才判定标准之一的诺奖,更是国人的心理之痛。

吐槽“诺奖女婿”是自尊的焦虑表达,我们为何如此缺少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毫无疑问,这绝不是自轻与自谴所能承载的,自尊不是表达出来的,首先要创造富有创新精神与实力的制度环境与教育体系,其次更要每个社会个体坚定信念和付出切实的努力,自尊终究要靠实干和实力说话。

贺女婿获诺奖,掩盖不住的媚俗劲儿

“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咋看之下,的确很有面子——看看,我们学校离诺贝尔奖多么近;也很高大上——诺奖是全球性的大奖,华人科学家还未曾染指;更是一种范儿——我们虽然不能产生诺贝尔获奖者,但我们能产生诺贝尔获奖者的妻子。你说这不是一种荣耀、不励志么?看起来,这的确“很美好”,但这样的“祝贺”,更像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套近乎,毕竟,人家拿奖与你无关,人家的姻缘更与你无关。

一则,“本校女婿”这个概念的确很滑稽,推而广之,“本校学生父母”“本校学生子女”、“本校学生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这些人里面稍微有人“荣耀加身”,该校是不是都要“高兴”一下,然后挂条幅庆祝一番呢?事实上,无论是本校女婿还是本校学生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跟本校的教育毫无关系,因为“本校”并没有栽培他们。可以说,学校要想给自己戴高帽子,获得他人的尊重,赢得学生的青睐,还应该从自身的教学做起,而不是从攀龙附凤、趋炎附势、沽名钓誉做起。

二则,“庆祝本校女婿获诺奖”,多少给人一种“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感觉。在网上,就有不少或真或假的调侃,“没能嫁给诺奖获得者,拖母校后腿了”、“没能嫁个好男人给母校争光,内心十分惶恐与愧疚”等等,就是现实的写照。自然,网友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的确有过度解读、过度阐释的意味,但既然有人能想到这一层面的意思,也意味着这条幅的确给人带来了一些不好的暗示,这无疑是值得警惕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