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祝贺“女婿获诺奖”背后之反思(4)

【案例】祝贺“女婿获诺奖”背后之反思(4)

【启示与思考】

祝贺“女婿”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蚌埠一中的原创。去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祖德霍夫荣获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时,无锡媒体就发表了多篇以无锡“女婿”获诺贝尔奖为噱头的新闻,国内著名高校中科大发出了中科大“女婿”荣获诺贝尔奖的喜讯,而今年中科大是再添诺奖“女婿”,有安徽媒体甚至戏称要获诺贝尔奖,就娶中科大女生,因为蚌埠一中的“女儿”吉娜也是中科大毕业生。

祝贺“女婿”获诺奖,背后的思维逻辑不难理解,诺贝尔奖一直是中国人非常关注的话题,在中国人没有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前提下,那么任何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只要与中国、与自己有一丝关系,那就是炒作的噱头。只要攀上亲戚关系,不管是八竿子打不着的N代子孙,还是女婿,或者是学生,都能吸引公众眼球,推销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能证明自己还是能够培养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但实际上“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与蚌埠一中、中科大以及中国人任何关系都没有,中国没有为外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出力。换言之,蚌埠一中公开打横幅祝贺“女婿”获诺奖,祝福意味少,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在当阿Q,是在向学生传播阿Q式教育,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当代阿Q。蚌埠一中就跟阿Q一样,整天自称也姓赵,想与赵氏家族攀亲戚。

事实上,每年的诺奖名单公布后便煞费心机地寻找这些人身上所包含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惯例。比如,当年钱学森的侄子,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家,不少人直接用“钱学森侄子”来指代钱永健。不少国内学校和研究机构也介入进来,牵强附会地把自己跟诺奖得主扯到一起,借机自抬身价炒作一番,从而博取关注度,提高自己的地位。

实际上,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更应该集中在科研成果上,而不是去生拉硬扯上中国元素。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仍然“零诺奖”的境况下,还是应该多一些反思,而不是趁机借力炒作。毕竟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科研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此语境下,越是与诺奖得主“攀亲家”,岂不越是在自取其辱?

而作为学校,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培养人才。面对诺奖,倘若只是去“攀亲家”,留下的除了笑料,恐怕也别无其他了。

窃以为,中国的学校,与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攀亲戚,祝贺“女婿获诺奖”,不如安心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培养真正获得诺贝尔奖的“儿子”、“女儿”,不必自己自吹自擂,直接由诺奖获得者感恩母校,真正为母校增光添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