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执法“临时工”拷问基层执政能力(2)

【案例】执法“临时工”拷问基层执政能力(2)

临时执法人员的苦恼

“临时工队伍准入门槛低,缺少相关法律知识培训不说,几乎无法转正是“临时工”这份职业的致命弱点。”曾当过一年辅警的福建沙县市民小邱说。

小邱:要进去门槛比较低,尽量是要体能好的,听话的。大部分都是说学历都不会高。很多时候它就像打工一样,什么都要去做。

记者:就是说他们觉得累的脏的苦的活都是你们去做?

小邱:那肯定是这样。工资都很低,一千五六到一千八。说不好的就是普法这块做的不到位,还有就是他人员招聘这块,一是没有劳务合同,二是不管你做下去做多长时间,按个人来说是没前途的。

记者:没办法转正?

小邱:嗯。政策下来五年了,还没有一个人进入正式工。

在小邱看来,临时工承担着减少麻烦、逃避责任,除了替正式工分担些苦活、累活、脏活外,由于没有入职时没有正式合同他们流动性特别大,也往往成为替罪羊。小邱:“如果是管理严格的话,这种队伍整体来说是会很好,但是就像混日子一样。而且每隔三个月左右换一批人。说实话,我个人认为临时工。不靠谱,完全是顶霉的背黑锅。”

专家解读

曾长期关注临时执法现象的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教授:临时工的问题可能根子不在于临时工本身,而在于制度安排。比如据我了解,有的单位80年代的编制现在还在用,有的是90年代的编制,就说他现在社会发展了,各个方面业务增加了,结果他的编制没有增加,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很多执法领域法规不健全,所以导致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了。

第三,我们要强化对执法者的执法行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现在对执法者执法行为的监督少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王丛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行政执法队伍不能向社会购买服务;其次现在的确存在执法队伍人员编制偏少,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要解决必须重新梳理我们执法人员的编制,以实现更好的匹配;最后,王副教授也提出,需要加强对临时工的规范,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

多地“对症下药”

针对临时工这一群体通常质量参差不齐、待遇较低的问题,不少地方也已经通过加强岗前培训的办法,加强其执法水平和综合素质。“今年,咱们业务培训聘请了党校、检察院、纠风办给咱们讲了课,熟悉法律法规,包括知识、程序,规范执法人员行为,达到文明执法的要求。”三门峡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容秩序科科长赵拴民对记者说到。

2014年5月29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的意见》。意见要求,严格控制使用编外人员。机关公务员岗位以及行政执法、涉密岗位,一律不得使用编外人员。现有编制内人员能够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一律不得使用编外人员。行政外编制人员不得超出编制10%,而对使用编外人员较多的部门,如公安、城管等,需制定实名制、薪酬待遇、分级管理等具体办法,而且所有编外人员必须公开选聘。

在广东,2013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依法确定行政执法资格,落实行政执法主体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杜绝合同工、临时工等无执法资格人员上岗执法。

而在更早前,2013年4月,安徽合肥印发了《合肥市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建设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杜绝合同工、临时工和谐关人员从事执法活动。

其实,自2012年《行政强制法》施行以来,黑龙江、昆明等多地都出台过禁止临时工参与执法的相关规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