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执法“临时工”拷问基层执政能力(5)

【案例】执法“临时工”拷问基层执政能力(5)

“临时工”的问题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各级各部门没有发挥对临时工教育、管理的职能。其实,之所以临时工多次窜出来“上镜”,成为焦点,还在于有关部门疏于对临时工的教育。很多部门一味的强调“用”,而没有加强对他们的纪律意识的灌输、身份意识的提醒,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免不了受到外界的“不配合”,而让冲动战胜了克制。

同时,缺乏对临时工的“一视同仁”,也加重“临时工”的问题。就像上述新闻中披露的那样,一些“临时工”干了很多活,但工资收入却没有正式人员的高,反映出“同工不同酬”的薪酬制度。薪酬,看似细小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没有给临时工带来“单位就是家”的感觉。

当然,笔者这里不是为临时工和这项制度进行辩护,对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承担着巨大的工作任务,适当的扩充人事编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部门切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墨守成规的对待。对于“临时工参与执法”的问题,应该杜绝,毕竟临时没有执法主体资格,希望在今后的执法中“临时工”应当以“协勤”的身份出现。

“临时工”问题应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消失。当前,各级各部门应该加快行政效能建设,同时加紧培植“第三部门”,让社会力量更多的投身、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

【启示与思考】

从表面上看,临时工成了执法主力,是因“事多人少、编制有限”。虽然这种说法看似很无奈,实际上已经让严肃的法律“很伤面子”。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现在因为“人手不够”,弄得像建筑工地一样,用临时工来充数。说句难听的,这已经是不把法律当法律,而把执法当做一种普通体力劳动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是一种在体制内养尊处优惯了的人不愿意做的“体力活”,才会出现各类临时执法人是正式工3倍的“喧宾夺主”。因为,用临时工的“好处”一是苦活、脏活、累活基本是他们承包了,正式工都是“领导”,只负责宏观指导,具体落实则要靠“临时工”;二是同工不同酬,“临时工”不仅在钱、物等方面的待遇比较低,而且没有丝毫上升空间,哪怕干得再好也是升迁无望;三是一旦出问题容易被当“替罪羊”。因此,这支临时工成了主力军的执法队伍,才得以如此庞大。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眼下,改变“临时工”执法现状,这当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健全体制机制,确保执法有据,依法执法;二要那些非执法必须的辅助人员和临时人员,则应当一律予以清退,让正式执法人员走向前台;三要对行政执法人员和工作量进行科学、精细的评估测算,加强基层执法力量。临时执法人员的退出,才是法制和民意的体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