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执法“临时工”拷问基层执政能力(4)

【案例】执法“临时工”拷问基层执政能力(4)

“临时工”是正式工3倍 演绎鸠占鹊巢

近年来,“临时工”一词时常见诸媒体,备受公众病垢。从媒体曝出的各种案例来看,许多违法执法背后都有临时工的身影。“临时工”被视为专业“顶包户”,成了推卸事故责任的替身。从社会现实看,在我国“临时工”数量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临时工”是正式工 3倍,并非就能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

众所周知,核定人员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人口、幅员、单位性质、机构职能、工作量等。根据北京的实际情况,城管执法队伍的编制数量庞大是合理的。因为作为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世界级特大城市,城市管理绝非易事,没有足够的城管执法人员是不行的。结婚实际核定出来再多的正式执法人员编制,公众也无话可说。但人大的调查结果却并不如此。

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临时执法人员,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是编制工作墨守成规。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京的城市管理出现了新情况,无论是人口数量、质量,还是工作量,都不可同日而语。在此情况下,决策时首先要考量的应当是执法队伍人员编制的扩充,而不是打临时工的主意;要么是临时工“鸠占鹊巢”,正式工懒政。在临时工众多的情况下,正式执法人员很难不当“二领导”,专事坐镇指挥,沉迷于颐指气使,出现“缺乏执法权限的临时工参与一线执法的比例也远高出正式工”的现状。

有言论把这种情况归咎于财力有限。意即财政供养不起更多的正式编制执法人员。如果说临时工是义工,只干事不取分文,这话也还有些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估计仅仅是临时工的工资比正式工有些许差别而已。毕竟,这些临时工也是有家有口的主,要生活不能只喝西北风。要说临时工少拿的几个工资能减轻财政多大的压力,那也只是想当然。照此往下说,与其这样捡芝麻,不如干脆连正式工也不要,城市管理分为不花岂不更好?

其实,对城市管理花不花钱,用多少临时工倒还在其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量使用临时人员会带来更加深层次的问题。一来于依法行政不利。没有执法权的临时工长期参与一线执法,势必带来“人人都是执法者”的乱象,混淆执法主体,造成公众对法律的曲解和执法的误判,滋生抗法心态。二来是不作为的温床。有了跑腿的临时工,正式工就只有坐堂。临时工撑起正式工“养尊处优”不作为,无疑会泛起干部作风的坏形象。

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临时工”执法真正到了应当治理的地步,一方面要健全体制机制,确保执法有据,依法执法;二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力量,进一步实现和完善群众自治,发挥群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减少对政府力量的需求。临时执法人员的退场,才是法制和民意的体现。

慎重看待20万“临时工”参与执法

从一些被媒体披露出的典型案件来看,无论是“城管暴力执法”,还是县委书记的违规车牌,总有“临时工”的身影出现,甚至有媒体发出了“又见临时工”的感概。“临时工”何以能挑动人们视线和神经?

对于“临时工”现象,应当冷静的辨别,而非因“个案”上升到对整个用工制度的批判。不可否认,在严把“人事编制”的情况下,面对日益繁杂的工作局面,聘请临时工有效的解决了各个单位用工不足的问题,对于此,外界应对临时工的贡献给予更多的肯定和掌声。但是,却不能因为一些临时工的违规和违法就一概而论,对此项用工制度否定和批判,那岂不是对临时工的贡献“掩耳盗铃”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