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中国政治的新常态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王振民
十八届四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状态,开始着手构建长期执政、长治久安的长远乃至永久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将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常态,党也将实现由传统的革命党向更规范、更成熟、更自信的现代执政党转型。从过去习惯暴风骤雨搞革命到走上正常的法治状态,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的成熟,也标志着我们国家改变了过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这是最顶层设计思想的大变化。
四中全会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过去主要用法律管别人,现在开始更多用法律约束自己。
法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载体。过去30多年我们让人民富起来,未来30多年要让人民、国家、政府文明起来,这更难,也更重要、更根本。
因此,四中全会的重要性就在于开创了中国政治的新常态,这可能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型。能不能成功实现此次转型,以下几个方面很关键:
一是真正实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实施民法、刑法、经济法等都不难,甚至行政法落实起来也不难,难的在于落实宪法。因为宪法要约束权力,要保证人民的基本人权,但人权和权力有时会冲突。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公报里明确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表达了实施宪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二是落实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四中全会首次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纳入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大框架里。中国共产党有8600万党员,如果没有规则,怎么领导人民依法治国?
三是保证法律规范的充足供应。目前,很多需要立法的重要领域还缺乏相关法律,只能靠司法解释或行政法规甚至规章、文件来填补。因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依法治国新要求。
四是党如何领导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四中全会特别提到下一步党如何领导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需特别重视法治意识的培养。四中全会提出,法治教育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守法意识,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三是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法治信仰涉及三观,只有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机构的长期努力,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可能逐渐形成。学校教育尤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法治课应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四是民众要理性表达和行动。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础在广大民众。当“中国式过马路”“信访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大行其道时,我们必须反思,是什么力量让规则失效、让理性缺位?为什么人们不愿理性表达意见,按照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规则行事?
五是法治文化还需制度保障。有些国家的信用体系全国统一,考试作弊就是一个污点,人一生中不断累积的污点不仅影响缴纳保险金额的高低,还影响未来的人生前途。社会信用制度对人的行为和习惯有明显的规范作用和强大的威慑力保障。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执法者和相对人都缺乏有效约束,甚至可以说,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是执法随意和腐败造成的。社会信用缺失,本质上还是制度缺失的结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