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法学专家感言新进展新成效(2)

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法学专家感言新进展新成效(2)

阳光司法显公正破解难题树公信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机关一直走在不断推进、深化司法公开的路上——人民法院将审判公开延伸到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各方面;检察机关依法公开办案程序、复查案件工作规程、诉讼参与人在各诉讼阶段的权利和义务、法律监督结果等;公安部明确提出建立互联网执法公开平台,全面公开执法信息;各地监狱深化狱务公开,细化公开标准,明确公开流程……

涉法涉诉信访回归法治

袁某的丈夫被人伤害致死,4年来,她不停地奔走于各级各部门,拦截领导的车队,威胁要跳楼自杀,用极端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河北省接访中心接待袁某后,开具介绍信,引导她到所在地法院依法起诉,并启动跟踪督办、限期办结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前段时间,法院对该案作出公正判决,民事赔偿达成调解协议。

“我感受到了法律公平公正的阳光,以后不会再上访了。”袁某说。

据了解,这是政法机关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的一个典型例子。

“过去一段时间,对信访不恰当的重视和宣传带来很多负面效果,严重扰乱了现代法律程序机制的运作,挫伤了人们对法治的信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指出,以诉访分离、依法终结为核心的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代表了法治国家建设的正确方向,并向社会发出回归法治轨道的明确信号。

去年以来,各地通过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及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的同时,积极优化信访受理渠道,打造“人、信、网、视”四位一体的受理新格局,实现群众信访一站受理、一站分流、一揽子解决。

为防止法律程序空转,各地政法机关深入开展案件评查活动,严格落实倒查问责,大力推行信访办理回避制度。在办理过程中强化监督和公开,确保问题解决、有错必纠。

今年7月,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入口不顺、法律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突出问题,中央政法委制定印发《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破解难题。

终结任何一起涉法涉诉信访,解决问题是关键。今年1月,中央政法委、财政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将涉诉涉法信访群众的实际困难按政策救助到位,让群众从信访中解脱出来,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

“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谨慎终结涉法涉诉信访、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显示了改革者对问题复杂性的清醒认识,是从信访机制向司法程序机制战略性转移的有序安排。”何海波认为,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最终成功将取决于现代司法制度的完善,取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取决于一个独立、权威、高效的司法体制能否建成。

改革让涉法涉诉信访形势不断改观,初步实现了从“信访不信法”到“弃访转法”的可喜转变。今年以来,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来访数量同比上升7.1%,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明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