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丽娟)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法治氛围。这三个方面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三大基石。
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必须让法治精神深入到全体公民的血液中,解决当下中国公民信仰缺失的问题。应该让公民树立起法治信仰,感受到法治的价值魅力。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将四川的“法律七进”真正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弘扬法治的基本精神。法治精神具体包含增强底限思维、倡导契约精神、倡导法治方式、强化权利保障意识等。同时,要注意普法教育手段的创新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增强普法教育的纵深度。广大农村地区是法治宣传的薄弱地带,四川又是劳务输出大省,应当在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增强农民工法治教育。通过法治精神的弘扬,使法治真正成为全民的信仰。
建设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需要充分吸取国内外法治的精髓,尤其是注意吸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中国当下存在着“看客心态病”,强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道德滑坡的窘境根源于法治文化的缺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在于增强民众的法治信念,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形象。一个厉行法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法治文化发达的国家。很多国家为了建筑自己的法治文化,甚至修建宪法广场,只为将宪法文化代代相传。中华法律文化中的精华在于倡导一种诚信意识,而当下中国诚信缺失的状况仍在不断蔓延。因此,建设法治文化首先要重塑诚信,强本固基打造诚信中国的法治文明。
营造法治氛围。法治氛围在于培育民众的法治基因,这有赖于民众真实地感受到法治不是海市蜃楼般的幻境,而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在现象。这就需要法律得以实施,且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成为“活的法律”,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一次实实在在的法律适用过程对公民法治观念的冲击和影响,要胜过千百遍的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围,才能使法治进程得到实质的推进。因此,营造法治氛围需要加大宣传典型的、贴近生活的法治事件力度,通过这些典型的法治事件,引导民众相信法律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