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精辟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为全面深化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推进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习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地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深刻体会,全面贯彻落实。从广东文化实际出发,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立足点、聚焦点和着力点,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充分发挥文化部门在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一、着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基本权益是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升公共文化馆站服务水平。开展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促使基层文化馆站达标升级。组织艺术院团进行歌舞、交响乐、民乐、经典地方剧的低票价演出,发挥公益性低票价演出的影响力。文化服务重点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等特殊地域倾斜,开展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文化对口支援和城乡帮扶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力办好省政府“文化民生实事”,加大对粤东西北基层“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扶持力度,推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建立健全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二、着力创新文化发展机制

文化部门要尽快牵头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利用省级优势资源,由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馆牵头,组建若干巡回指导工作小组,加强对基层馆站的业务指导,重点是在县、镇两级开展“手把手”现场指导和培训,规范基层单位业务建设,帮助提升服务能力。成立由公众代表、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文化行政部门人员组成的公共文化咨询委员会,开展重点文化工程、重大文化活动的评价考核,加强对文化活动成效的跟踪评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财政保障机制,以奖代补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打破单一渠道的局限,形成多元通畅的文化建设资金筹集途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激发各种主体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倡导“文化慈善”,发动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企业和个人积极捐资捐赠支持文化建设。

三、着力建立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文化部门要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大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分类服务。积极探索和实践“超市式”供应、“菜单化”点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法,由过去的“送戏下乡”转为“群众点戏”,变“送文化”为“选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让群众真正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结合群众需求和我省实际,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种范围、参与主体和传播方法,创新举办模式,重点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以群众满意度、关注度为指向,以群众需求为风向标,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形成有利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氛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艺术创作活动,打造更多“接地气”、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

四、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推动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积极主动参与建设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工作,推进南越国遗迹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扩大与海上丝路沿岸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组织创作一批海上丝路题材的重点文艺作品。启动新的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加大文物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开展文物巡查、文物安全防范试点等“守护南粤文化遗存”十项行动,构筑文物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加快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非遗立法性、抢救性、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的工作力度,开展珍稀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好服务群众、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素质的作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合理利用,利用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广东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