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

提升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

智库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更要借鉴中国历史几千年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力资本。只有切实提高了智库的制度保障、人才资源和传播能力,中国智库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崛起的动力之源。

近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这既指出了当前中国智库存在的问题,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前,中国智库发展模式的探索,主要以欧美尤其是美国智库为参照物。基于中国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承与欧美国家的不同,如果简单地照搬欧美智库发展模式,中国智库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智库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更要借鉴中国历史几千年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纵观历史与当代,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力资本。只有切实提高了智库的制度保障、人才资源和传播能力,中国智库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崛起的动力之源。

古代智库繁荣得益于制度保障和人才基础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这个民族的现状和未来。尤其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更是知兴替、明得失的有益借鉴。对于智库起源,学界普遍认为现代智库起源于欧美,中国历史上有智囊的悠久传统,中国现代意义上智库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但事实上,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智库决不仅仅是存在智囊传统这么简单。智库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早已萌芽,无论是现代意义上的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都曾经盛极一时。

中国古代智库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自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阶层出现和养士之风的兴起直接催生了中国最早的智囊机构“稷下学宫”,一直到清朝末年幕府和师爷的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历程。纵观历史,中国古代智库的发展与繁荣得益于制度保障和人才基础。所谓制度保障就是古代的决策咨询制度和以察举制与科举制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基础就是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和其“士志于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角色定位和文化精神。从历史经验中,可以对当代智库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传统士大夫志在澄清天下,其社会地位亦然。古代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虽然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同一阶层,但在文化思想上一脉相承。社会学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士的明显区别是,知识分子不是四民之首,而是一个在社会上自由浮动的社群,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科举制在知识与政治之间构建了一个桥梁,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旋转门。科举制不仅仅为“士”直接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还具有沟通社会上下层、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文化整合的重要功能。科举制废除之后,传统的士阶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知识分子社群从思想、文化上承继了传统的士精神,但在政治上却不再占据权势地位。当代社会,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但是仍然没有制度性的设计以保证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参与和影响。

古代决策咨询制度顺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与完善。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智库都有一定独立性。古代智库的独立性表现在知识的独立和制度的独立。制度的独立性是指作为一个被国家承认的、相对独立的依附统治阶级并与正官相并行的政治力量而存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正是对决策咨询制度具有独立性的一种描述。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智库与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是有区别的。在古代智库的发展中,作为核心群体的士大夫所秉持的“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统治阶层对决策咨询独立价值认识的局限性,都限制了智库的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