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力资本入手提升智库核心竞争力
仅仅借鉴历史智慧是不够的,要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好西方经验与当代理论。
近几年中国智库的发展非常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智库。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比如:不同类型智库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竞争机制与互补机制;智库泛化现象严重;智库公共外交意识与能力不足;智库的网络舆论影响力缺乏;思想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出现了少数新兴智库过度媒体化、商业化现象,等等。
从经济学的视角,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又由人才资本、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大要素构成。要真正实现中国智库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需要从提升中国智库的智力资本入手。
人才资本。智库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进行思想创新,人才是第一要素。智库的人力资本由领导人才和研究人才两方面构成。领导人才需具备政治智慧和政策把握能力、智库管理和运营能力,并且具有全球意识和传播意识。在西方,这种智库领导者被称为政策实业家。智库研究人才首先须具备深厚的研究功底,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其次,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面对媒体和公众进行思想传播。智库研究人才还要了解现实政治的需求,要有士志于道的担当与精神。中国的学者很多,但是依然很缺乏这种智库人才。
制度资本。没有好的制度,智库数量再多,投入资金再大,也很难实现研究质量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实现。目前,中国智库的发展,需要从三个层面提升制度保障。第一个层面,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对政策咨询的需求要形成制度。古代决策咨询制度能够绵延数千年,其组织形式和制度创新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变化,是其得以延续的最重要因素。当代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个层面,智库运营中,要吸取和学习欧美国家的现代管理制度。欧美国家智库运营普遍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研究为核心,行政为辅助,全方位为研究人才提供思想创新的制度保障。第三个层面,对于人才的吸取和培养,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参与也要有制度保障。古代科举制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提供了通道和制度保障。现代智库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重新开启中国古代科举制所带动的知识与政治之间,道统与政统之间的这种流动和旋转。目前旋转门已经开启,但最多只有半扇门。退休官员进入智库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我们要推动智库与政府现任官员之间形成人才流动机制。
关系资本。所谓关系资本主要是指智库的影响力传播媒介和网络。欧美智库的影响力之所以巨大,与它们在关系资本上的投入是分不开的。中国智库近几年对关系资本已经非常重视,甚至出现了过度重视信息传播的现象。但是在智库的关系资本中,对新媒体的传播能力和网络构建却非常薄弱,尤其是新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构建。
中国智库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与我们的欧美同行相比差距非常之大。根据数据分析,大部分中国智库的网站几乎没有国际影响力,更谈不上对各种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运用。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为例。布鲁金斯学会的网站不但发布最新政策主张和学者观点,影响媒介和政治议程,引领社会舆论,而且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改变调整新媒体传播策略。他们的网站有约50%的访问量来自非美国地区,遍及欧洲、北美、亚洲、非洲、大洋洲,有着全球性的影响力。中国智库需要在整体上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首先要建设好自己的机构网站,运用互联网思维,具备全球视野,把智库的网站打造成传播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媒介。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结合受众需求,不断调整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鉴于新媒体影响力的全球性和扩散性,以此,也可以作为一个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突破口。
如果中国智库在这三大方面能够有所作为,其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指日可待。在世界各国的智库发展道路上,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对其智库发展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些智库又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智库的发展将会在借鉴世界各国智库和中国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服务于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