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国家治理:机遇、挑战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的国家治理:机遇、挑战与应对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态,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英文中的“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1](P1)。“治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控制管理;整治”。在表达与国家管理事务相关的活动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通常把治理(Governance)和统治(Government)两个词汇交叉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者和政治学者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应用领域从政治学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1992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就以“治理与发展”为标题,对治理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把治理运用到分析政府管理和制度安排上来,从而赋予“治理”一词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含义。该报告对“治理”的政治学解释为:治理是运用权力对国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权力运用方式包含了多种主体,不仅有各种政府组织,还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2](P38)。

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治国理政与西方学者论述的现代治理的概念有类似之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如何正确处理政党、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是党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在国家管理事务相关活动的话语表达上,过去多使用“社会管理”、“社会管制”等词汇,这与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与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有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均提出治理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既是我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治理观念的现代化和治理技术的现代化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观念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管理理念而言,两者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体不同。统治与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只是政府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社会和个人,体现多元治理的理念,政府和社会既是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对象。二是权源不同。统治和管理的权力来源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通过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来实现;治理除了依靠法律之外,非强制性的契约也是其重要内容。三是运作向度不同。统治与管理的权力运作主要是自上而下,是单向度的和刚性的;治理的权力运作既可以是自下而上,也可以自上而下,还可以是平行运作,是双向的、合作的和包容的。四是作用涉及范围不同。统治与管理主要是以政府权力所涉领域为界;治理则以公共领域为界。另一方面,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又体现为治理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新兴传播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已经深刻影响社会各个领域,科学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国家治理服务,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运用新媒体技术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观念现代化和治理技术现代化的统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