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向世界亮出“中国名片”

国服:向世界亮出“中国名片”

制图:邱玥

传统绸缎面料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融合。

模特身上“江崖海水”纹样常用于古代宫廷服饰。

运用刺绣元素创新设计的新娘礼服。(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日本的和服、越南的奥黛、印度的纱丽、秘鲁的彭丘……这些民族特色服饰已经被全世界所熟知,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性符号。相比之下,中国还缺少这样既受全民认可又在世界上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国服。国服为何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如何在世界服装舞台打响中国品牌?怎样才能让中国服装在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又契合当代人对时尚的追求?

服章之美:中华礼仪文化不可丢

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在欧洲访问期间,曾两次身着改良版中式礼服出席皇室国宴,既充满中式风格,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礼服广受世界赞誉;在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一身具有中式风格的服装再次成为一道引人瞩目的亮丽风景。

《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来源于服饰文明,借此中华成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黄帝“垂衣而治”的典故,更说明了服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已远远超出了避寒遮羞的实用性意义,更代表着礼仪制度的确立和文明时代的到来。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现过“汉服”“唐装”等灿烂的服饰文化。然而今天中国人的服装特色似乎已渐渐模糊了。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刘东辉说:“在西服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国的服饰文化已渐渐脱离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氛围。这不得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山装”以及当时盛行的旗袍规定为国家礼服,曾经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服装经典。然而,这些终究成为了历史。“改革开放后,为了打破中国在特殊环境下服装式样单一的现状,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带头穿西服,是为了提倡多种文化选择。今天中国提出文化立国,而文化就是差异,在服饰文化上也要找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如今领导人带头穿中式服装,就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表示。

“其实外交官一直希望能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参加外事活动。”外交部礼宾司前司长鲁培新介绍道,“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这样的服装暂时没有。我国外交人员几乎大多场合都穿西服,偶尔穿中山装。可是西服作为工作装在某些场合并不适合,而中山装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礼仪和着装习惯了。”他认为,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外交活动日渐频繁的今天,确定一款国服十分必要。

在中国服装协会设计师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卫国看来,中西方对服装审美是有不同评价体系的。“许多人对国服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只是简单的中国元素的拼贴,而实际上中国元素只是很小的方面,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能量更应被关注。例如西方人对于身材缺陷的处理方法通常是遮盖、掩饰,而中国人则是讲究包容,展现自然状态。同样,‘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也说明了相比于外表修饰,我们更注重礼节。”

由此可见,东方服饰之美在于由内而外的感染力,在于融入了几千年来的智慧和哲学。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的着装是态度、修养、品格、气质的展现;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则展现了民族的精神神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若仅局限于外形的设计,热衷于元素的堆积,没有了文化意义的彰显,就不能称其为国服,只会丢失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下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