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向世界亮出“中国名片” (2)

国服:向世界亮出“中国名片” (2)

大众时尚:中式风格应走进日常生活

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不断涌现的中国风作品大放异彩,但与国际四大时装周注重商业落地的运营方式相比,中国的时装周似乎与市场有些脱节,没有走进大众;2001年APEC会议引领的“唐装热”,同样在持续很短时间的热度后便烟消云散。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时尚的市场需求成为中式服装面临的最大挑战。

赵卫国提到,国服应是有亲和力的服装,不应当让人们感到怪异,觉得离自己太遥远,只有贴近生活和时尚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最终走进人们的生活。几年前红极一时的改良版唐装之所以难以推广,是因为其历史元素过重,与现代服饰的审美要求不符。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多位设计师都推出了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作品,从中可看到时尚界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努力。国内知名男装设计师曾凤飞表示:“服装在当下的环境要符合当下的思想、反映当下的生活。设计师的工作就是把握古老文化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平衡点,将其提炼、融合,让其既承载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生活的普适性。”

然而,国内许多优秀设计师的作品都缺乏和消费市场对接的能力。没有市场推广,时装展更像是设计师的个人狂欢。青岛大学纺织学院教授王厉兵认为,我国服装业是从家庭手工作坊逐步过渡到工业化的,产业化生产的历史不长,设计与市场拓展之间暂时处于互相制约的境地,设计师应从目标市场中汲取营养。

本届时装周首次推出的“设计汇”平台,是一次与消费市场对接的商业运作尝试。对设计师来说,这是他们首次从幕后走到台前,从T台走进生活,同样也推动了时尚转型的步伐。

在提倡服饰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具有中国风格的服装也可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地理的、民俗的、生活的。国服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人们追求时尚的需求之下,寻求二者的结合点。”熊澄宇指出,符合大众审美、让大多数人认可的服装才是名副其实的国服。未来要更多关注中式服装能否走进大众时尚,走进消费市场,让传承与创意结合,文化与产业结合,从而改善人们穿衣习惯,内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名片:服装产业走向世界的契机

2013年底,我国服装外贸出口达1771亿美元,近10万家服装企业生产能力达到每年四五百亿套,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可以穿到7件中国人生产的服装。然而中国服装产业却一直徘徊在产业链低端,没有文化内涵的发扬,就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影响力。国服理念能否成为一张中国服装业走向世界的“名片”?

中国服装产业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产业,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中国是服装大国,却不是服装强国。“最大的问题还是文化问题,不是服装产业自身的问题。”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指出。

只有“中国制造”,只有庞大的经济数字,多年以来我国服装产业一度成为廉价的代名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季晓芬认为,生产面料、生产技术是服装的硬件构成,但一个成熟的国际服装品牌还要有精神和文化底蕴等软件构成。服装包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国服装品牌走出国门,更重要的是做好软件。

从国外高端服装品牌的营销方式可以看出,他们从概念设计到推广营销都十分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以提升服装产品的文化价值来获得消费者青睐。而我国的大多数服装企业却没有充分发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无法凸显明确的风格和特色。

如今时尚界对中国元素的应用已日渐频繁,水墨画、刺绣、汉字、传统纹样、青花瓷等元素常出现在国内外设计师的新作中。曾凤飞认为,中国服装要走向世界,不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源,也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度”的把握是服装设计中的难题。

国服理念的提出面临难得的契机,也将推动中国服装业运营思维和产业模式的转变。盲目模仿和缺乏创意,只能让中国服装业失去自我,停留在“中国制造”的低端市场中徘徊不前。中国服装只有做出文化、做出风格,才能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国际高端服装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在与世界品牌的交流和对话中递出一张闪亮的“名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