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重要的视角,就是要从社会主义500年的历程中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来的?回顾历史,的确来之不易。在社会主义50年里面,经历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样一个飞跃,这个伟大的飞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由此才有后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这个基础上,列宁创建了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这就使得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转变成了实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大批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产生,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产生,也包括新中国的产生,这就使得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历经反复、历经曲折,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艰难中不断地前行,既经过了苏东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了低潮,又经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功。特别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理念,受到了世界上普遍关注、普遍认同、普遍称赞,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整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转机、新的气象。所以,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未来的前途还是抱有充分的信心。这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第五个重要的视角,就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应该说社会大同的因素,追求公平正义的因素,追求共同富裕的一些思想萌芽,这些在我们中华文明里面不乏其例.我们先秦时期的伟大的先哲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精彩的论述,而且也有过一些很好的历史案例。所以应该说求大同、奔小康,追求共同富裕、共同幸福,追求一种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强大起来以后称霸和压迫弱小民族,这样的一些理念是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应该说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就像贾宝玉身上所带的通灵宝玉一样,是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离开了这些,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没有希望。
所以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还有它的成功实践,这是有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的。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
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有关论述,大大开拓了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它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研究的领域。所以我觉得在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包括我们的学习必须是全方位的、多视角、跨学科来研究阐发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他的精髓。这是第一个和各位网友交流的问题。
第二,需要把握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之中的新的时空观。
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刚才开场白我讲到,任何的事件、任何的历史人物,任何的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时空观,才能够真正的把握认识规律,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我感觉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面自觉运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时空观,非常科学的时空观。这个时空观就像所有的时空体系一样,有它的纵坐标也有它的横坐标,纵横两条线交叉在一起,它才称得起是一个时空的坐标体系。
那么我们先看一下纵坐标。这个纵坐标里头实际上包含两条历史发展线索,一条就是以1840年为起点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历史发展的过去时、现代时和将来时一脉贯通,这是一条纵坐标中非常重要的线索。与此同时,纵坐标里面还有另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世界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包括它的科技史,包括各国的发展史,也包括整个世界的战争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史,都包括在里头。在这条线索中,也是历史发展的过去时、现代时和将来时打通的。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这条线索,作为我们中国人研究中国自己事情的时候,至少需要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45以后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这条线索,把它梳理清楚。你可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里面,讲到和平发展道路的时候,讲到要打破“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的时候,在阐述我们国家安全观的时候,在阐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人类历史发展包括对国际准则的重大贡献的时候,每每都会讲到这段历史。今年又恰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一百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国性抗战爆发的纪念日。这些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我们现实的借鉴非常重要。
这个时空的纵坐标,从过去时到现代时到将来时,纵坐标分成了中国和世界这两条发展线索。这两条发展线索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事物的规律和事物本质。如果把这两条线索仔细对比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中国的发展线索,一条世界的发展线索,不是永不交叉的平行线,而是越来越交织在一起,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在我们跨世纪发展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后,更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条线索。所以中国的历史地位,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以后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中国已经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而是一个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举足轻重的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当然我们要看到,未来的挑战还是非常多的,我们既要自信还不能自满。我们认清了这样一条时空发展的纵线坐标,而且把中国的、世界的这两者关系的基本发展大势、总的趋势认清楚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的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的重要论断和判断。
那么,是不是只有纵坐标就够了呢?不对的,还要有一条横坐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面,也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横坐标。这个横坐标是什么呢?就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两大关系。
第一大关系就是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我们和新兴经济体的关系,也就是金砖国家的关系。现在总书记正在巴西还有一些拉美国家访问,刚刚参加过金砖五国的重要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们进一步推进了金砖国家的合作,已经宣布要成立金砖国家的开发银行,这就是我们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一个典范。当年邓小平同志就讲过,整个的世界上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之中,说到底是两大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南北关系的问题,就是富国压迫穷国,压迫广大发展中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谋求合作共赢、平等发展的机会;还有一个就是东西关系问题,因为当时冷战格局还存在,东西问题,那就是苏、美两国竞争的问题,这是一个和平的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东西问题是和平问题。现在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的发展对于整个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利好的,特别是极大利好的一件事情。中国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什么样的榜样呢?过去我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面前可以供借鉴的只有一条路,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现在中国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当然对这条道路,他们也要根据本国的情况来加以运用,不能够说照搬照抄,照搬照抄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都要吃亏的。但是中国的成功确实给他们极大的鼓舞,使得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崛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有第二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谋求一个在国际游戏规则里面更加平等、更加公平、更加能够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的这样一个可供依靠的力量,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力量。正是这样力量的发挥,所以才有金砖五国的高峰会议,才有现在取得的丰硕成果,才有现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尽管碰到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我总的感觉到,他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为什么强?就是因为有中国的榜样,有中国的力量。
在横坐标里面还有第二个重要的关系,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个关系恐怕还会长期的存在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面,给我们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提供了很重要的指导意见。因为这个关系是回避不掉的,也是躲不过去绕不过去,也是当今处理一切国际关系,包括处理中国自身发展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应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怎么处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过教训的,认识上曾经有过偏差的,这个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面,给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打开了一个大门,给了一把钥匙,给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里面存在着三个并存的关系,第一个就是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它是两大思想体系,两大指导思想,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价值观,也是两个人类社会上不同的社会制度,要看到这一点。所以这种对立和斗争是客观事实,也是不容回避的。
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关系呢?不是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还给我们指出了第二个重要的关系,这就是竞争的关系。所谓竞争的关系是什么?就是在同一个国际游戏规则、同一个国际准则里面,在同样的一个地球村里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共存之中,在共同发展之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它是带有两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它是要以遵守国际的共同准则和共同的游戏规则来进行的,所以是一种和平的关系。但是在这个竞争之中也有它的惊险之处,这个惊险之处就是美国是不希望中国一方独大,所以在中国的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挑战。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仅仅是竞争的关系,所以这就涉及到第三层关系,就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包括中美两国。现在的中美关系虽然很错综复杂,但是它的基本面还是需要长期合作。不但在两国的关系上要长期合作,包括两国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问题、国际性问题的时候,包括全球治理这个问题上,也需要长期合作。正因为有长期合作这个基本面,所以我们进行必要的斗争是需要的,必要的竞争也是需要的,但是在斗争之中要掌握主动权,要掌握有理、有力、有节、有度,特别是要掌握在斗争之中还要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因为当今的世界上总的来说要想解决问题,更多的是要靠平等协商、和平协商,平等谈判、和平谈判来解决,靠强权、靠武力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当然,我们绝对不屈服于外来的压力,包括武力的压力,我们绝不能够在涉及国家的主权、涉及到国家的领土完整这些大事大非上吞下不可下咽的苦果,绝对不能做这样的事情。这是我们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都有一个战略定力,既要有战略的智慧、战略的远见、战略的谋略,同时还要有战略的定力。这样才能够遇事不惊,化险为夷,始终掌握国际斗争和国内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的主动权。
所以总结起来,这样纵横两个坐标,说到底还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中国力量的强大,中国力量的上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在逐渐地加大。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交汇点上来判断形势、把握规律、掌握未来、掌握主动。这就是当今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的重要变化。
由此说来,我们观察国际国内问题的时空观,也要有一个重大的自觉的调整。应该说这个时空观的形成,是我们中国国际地位和历史地位上升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理论成功和制度成功的一个结果。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清醒的自觉。把握住这个时空观,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一系列重大的判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