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9月1日报道,据预测,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同比增长125%。应用层面,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制造、零售配送、餐饮服务等领域试点投入,产业正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这些都无不昭示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姿态,在科技浪潮中破浪前行,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2025年8月16日 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天工”进行“桌面整理”展示(2025年6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创新应用提速,驱动产业落地“加速度”。创新应用的飞速发展,正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落地按下“快进键”。从政策层面看,各地纷纷出台“硬核”支持举措,杭州将人形机器人整机、软件算法及关键零部件纳入市重点科研项目,北京设立规模达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上海更是明确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目标。这些政策“组合拳”,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技术融合方面,硬件核心部件如关节执行器、传感器等,技术路线逐渐走向统一与标准化,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软件层面虽仍处于多技术路线并行探索阶段,但随着规模化生产的推进,整机成本显著下降,新一代关节模组价格从千元级降至百元级,这极大地降低了产业发展成本,加速了市场推广进程。我们要加强跨学科研究,从机器人学、人因工程学等多领域入手,对人形机器人创新应用全周期的伦理风险进行动态调控和治理,确保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技术水平跃升,筑牢产业发展“硬根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是支撑人形机器人产业向上攀登的坚实基石。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原始创新与工程实现能力稳步增强,产业配套也日趋完善。北京亦庄聚集了超300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深圳南山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的“闪电速度”,“上午设计图纸,中午楼下加工,下午拿到样品”,展现出强大的产业活力。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硬件、算法和数据如同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硬件方面,核心零部件如谐波减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等不断优化,体积缩小的同时稳定性显著提升,直接带动人形机器人关节模块和灵巧手的设计制造水平迈上新台阶;算法层面,大模型的发展为机器人带来了革命性突破,融合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动作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让机器人拥有了“端到端”的决策能力,能够更精准地完成各种复杂任务。此外,卫星导航定位、5G 通信等技术也为其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如 “时空算力背包” 赋予机器人精准定位和协同推理能力,5G - A 网络全覆盖满足机器人对通信网络的需求。
综合性能增强,开拓产业应用“新蓝海”。综合性能的显著增强,让人形机器人得以突破原有边界,在多元应用场景中大展身手。以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2为例,它身高1.76米,拥有52个自由度和工业级灵巧手,不仅能在0至1.8米全空间范围内稳定搬运15公斤负载,完成灵活摸地、下蹲、远距离抓取等复杂动作,还具备自主换电实现不间断作业的能力,其强大性能令人惊叹。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融合了机械结构、驱动系统、传感技术等多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影响整体性能。而全自主模式的实现,更是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的重大跨越。以往遥控操作模式下,机器人依赖人类大脑完成环境感知等任务,而全自主模式要求机器人自主完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自主应对突发状况,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在实际应用中,人形机器人早已不再局限于“运动健将”的角色。在工业场景中,大量人形机器人进厂 “实训”,效率达到人类水平的 30% - 40%;在家庭生活场景,养老机器人可提供健康管理等服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生产和服务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实现人机协作与融合。
从创新应用的快速突破,到技术水平的持续攀升,再到综合性能的全面增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沿着“更快、更高、更强”的轨迹奋勇前行。尽管前方仍有伦理风险、技术瓶颈等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形机器人必将在更多领域绽放光彩,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惊喜。
作者:黄登明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