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十要领”(6)

公文写作“十要领”(6)

核心提示:公文,是国家机构与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作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政策性,其作用可以用八个词来表述,即:明法、传令、宣政、达情、协调、办事、为证、记史。

八、文字要规范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和信息工具,也是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用语言传达感情,用语言增进了解。口头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即所谓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一切文章宣事达理,表情写意的唯一工具,唯一手段。因此要规范准确。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讲:“夫要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因此说文字要规范就是讲字、词、句要规范。

首先说“字”。汉字大约有六万多个,数字之“大”数量之“多”是很惊人的,证明了汉语的无比丰富和高度精确,实际常用的汉字大约有三千多左右,一般文字水平较高的人也只认识四五千字。一部若大红楼梦,使用单字也不过四千多个,所以人们常用的汉字或再稍多一些,就应该说具有写好文章的一定的文字基础。认识文字对一个字“音”、“形”、“义”三方面的全面掌握。字写得正确、规范与否,在事实上也是表明着一个语言文字水平的素养究竟如何的,不可等闲视之。

其次谈“词”的问题。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不论多么优美的语句,多么动人的表述,都离不开一个一个的“词”。词汇相当于“思维”中的“概念”。没有足够的“概念”你是很难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所以,思想的丰富一定表现为词汇、语言的丰富;相反,词汇贫乏,语言干巴,其思想也一定是十分贫瘠的。

再说“句”的问题。一个句子,如果我们把它“拆开”来揣摩一下,从不同“角度”分析一番的话,那么,它是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的。首先,是句子合不合“规矩”的问题。所谓规矩,就是造句的“法则”。合乎造句的法则,就是正确、通顺的语句;否则就是不正确、不通顺的语句。其次,是句子合不合“事理”的问题。有些句子,语法是通的,但逻辑上又是于“事理”不合适。再次,是句子的“情味”如何,语气、色彩是不是和内容相称、传神。这就比较细微、比较讲究了。最后,句子还有个“声音”的问题。合不合“规矩”解决的是通不通的问题,和“语法”有关;合不合“事理”解决的是对不对的问题,和“逻辑”有关;“情味”和“声音”,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和“修辞”有关。正因为语言文字之重要,所以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力气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