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海雄:以历史为镜鉴 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慎海雄:以历史为镜鉴 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希望认真总结经验,发挥民间往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党治国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展现出深邃的历史眼光。“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方略,集前人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于今天我们党用好权、执好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以史资政、以古鉴今,习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指导我们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经验和智慧,以历史眼光来想问题、作决策,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树立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坚定道路自信,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做好今天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新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善于借鉴历史、继承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馈赠给当代的瑰宝。“读史使人明智”。温故知新、鉴往观今,关键要在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这三个“牢记”上下功夫。恩格斯说过:“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凝结的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镌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样也汇聚了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习总书记归纳的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方面,包括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这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这些祖先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秘诀宝典”“金玉良言”,是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面对如此辉煌而凝重的伟大遗产,我们理应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牢记”,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从根本上看,还是由我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方式,都会打上自己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烙印。无本之木不可能郁郁葱葱,历史不能割断。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回眺和远望,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有助于我们找到破解今天各种难题的钥匙,在完善和发展我们的制度中、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