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不论古今中外,要鉴的就是如何解决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如何造福苍生赢得人心?如何治国安邦实现长治久安?围绕这些基本问题,作为一个善于探求历史兴衰规律的民族,“煮海凝盐,集古鉴今”,中华古哲先贤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历史智慧和经验,对历代治乱兴衰的总结,为后来人治国安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提供了丰富的真知灼见。就今天我们的治党治国来说,仍有许多的宝贵启示。
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数千年来,许多有远见的、清醒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意识到,一个政权如果贪图安逸,纲常废弛,便会积聚起种种矛盾,遇到某种导火索,便会点燃。“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穷究治乱兴衰的根源,避免重蹈覆辙,在一代明君唐太宗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唐取隋而有天下,隋“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惨痛教训,使亲眼目睹的李世民刻骨铭心,时刻以此为念,勖勉勿蹈覆辙。《贞观政要》中记载的治国理政心得,许多仍可为今天借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从历史中得到警示,就更加明白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十八大以后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拳反腐,转变作风,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居安思危,深刻汲取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增强忧患意识的体现。“人心向背定兴亡”,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历史告诉我们,骄奢淫逸必然败政,我们必须彻底扫除“四风”,坚决不容“老虎”横行“苍蝇”乱飞!历史告诉我们,不思进取、停滞僵化必然走向衰亡,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历史告诉我们,“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坚定走依法治国道路,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今天的中国,希望与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破解种种现实问题矛盾,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格外需要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到三个“牢记”,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启迪今天的治国理政。
当然,我们强调要牢记历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并不是因循守旧、食古不化,更不是“克己复礼”。正如东汉大思想家王充所说:“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当然不能原封不动地拿来用于现在,而是要按照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包容开放的恢宏气度,“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敢于“拿来”,让舶来品换上“中国芯”,从而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根据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实现创造性的转换重塑。(文/慎海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