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以改革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任务,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实践化的命题。目前,社会上之所以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诸多争议,主要是基于对历史教训忧虑,而历史教训的背后则是实践层面的制度框架和机制设计存在缺陷。
必须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
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设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回答两个问题:如何“混”、如何“合”。这直接引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两个关键要点。
如何建立科学公平的资产定价或对价机制。价格确定是实现任何一项交易的核心,科学公正的资产定价或对价机制是资本混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理论上,市场是发现价格的主要场所,在一个有效率的产权交易市场中,供求力量的讨价还价能够确定出一个均衡价格。因此,多数学者赞同将上市作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途径,并建议利用好以交易所为代表的市场平台,发挥资本市场对各类企业股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为更大范围推进混合所有制服务。当然,产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有效市场必须具备足够多的交易者,充分的信息供给和透明度,设计科学的竞价方式等。因此,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被视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环节。
如何实现资本混合后有效的公司治理。不同资本混合后要想实现“相互融合”,就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现代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建立起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机制,保证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然而,我国由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多脱胎于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不仅是所有者和运营者之间的利益制衡,也时刻存在着政府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在我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政府往往是大股东,占据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在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下,政府对企业决策和人事任命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运营也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国有股东和企业运营者(他们往往被视为政府任命的“官员”,是政府的利益代言人)的利益更具一致性,利益冲突则存在于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及其利益代言人之间,这种利益结构和关系是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所在。因此,只有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考虑,才有可能建立起有效率的治理机制。
历史教训的背后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历史教训大多与上述两个问题有关,当前社会争议的焦点也都映射在上面,发展表象背后是长期以来的制度错配与顶层设计不足。比如,饱受诟病的国有资产流失反映的是定价机制和交易制度的不完善,而很多学者笔下的“混而不合”“貌合神离”“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的背后则是公司治理问题。
顶层设计不足导致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路径偏离最优路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若干目标,比如保持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但是这些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并划定底线,将这些有冲突的目标统一在顶层方案中。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这种顶层方案是缺失的。与此同时,由于顶层设计的不足,在地方政府运动式改革的冲动下,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偏离了最优发展路径,在追求数量发展的过程中偏废了质量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