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民法治教育提供切实保障

为全民法治教育提供切实保障

——教育部组织马工程专家热议四中全会精神进法学教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推动《决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份摆在法学研究者与教育者面前的神圣职责。

自2004年起,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全部17门法学课程教材,都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范畴,在中央统一指导下,汇聚了我国法学领域最为精良的学术力量,严格把关、精心编写。今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作出全新部署,也对法学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提出了新的要求。

怎样认识全会精神进教材的重要性?应当着力建设什么样的法学教材体系?如何切实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融入教材?日前,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马工程法学类教材课题组专家座谈会上,近百位法学类教材编写专家济济一堂、踊跃发言,围绕四中全会精神进教材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教材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基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法治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通过法治教育引导青年树立这种自信……”虽然已对全会精神了然于胸,《国际公法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曾令良仍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委员张力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解读中获益良多。“四中全会公报、《决定》以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等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和平发展的伟大征程将步入全面法治的新时代。”曾令良心潮澎湃:“我们法学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责任与使命之一,便是编写修订马工程法学类教材。据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介绍,截至目前,由中央组织编写的《法理学》《宪法学》两本教材已投入使用,而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其他法学课程教材业已完成教学大纲编写,正在进入写作阶段。四中全会的召开,为编写工作提供了最新指引和莫大动力。

“编写好马工程法学类重点教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基本遵循。高校法学学者特别是工程教材编写组专家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以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使命吃透全会精神,编好工程教材。”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

教材是一课之本。只有精心编好教材,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应松年认为,四中全会首次在党的全会决定中提出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而马工程法学类教材就是“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的重要部分,其重要性“怎么理解都不为过”,所有参加编写的专家学者都应感到自豪、全力付出,为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贡献心力。

令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重点教材《法理学》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张文显感到振奋的是,在四中全会文件起草过程中,法学界积极参与,专家建议稿中的许多观点都在中央文件中有所体现。同时,在各大媒体的四中全会精神解读栏目中,许多被邀请的解读者都是马工程专家。“可见工程在法治建设重大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下一步,更重要、更广泛的作用,一定是体现在工程法学类教材的编写上。”

法学教育水准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法治自信尚待形成

要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需对我国当前法治理论与法治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此,专家们感受深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不断进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法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王利明总结道。他认为,30多年来,我国法学教材一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材的内容也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效果是良好的,对于培养法治人才、提升法学教育功不可没。

张文显指出,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也正在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凝聚着法治的中国经验,包含着法治的中国元素,彰显了法治的中国精神,描绘了法治的中国道路,必将打破西方法治话语体系的规定,消解西方法治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利于增强亿万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将引起法学研究的深度变革,显著提升中国的法治化水平。与之相应,我国法学教育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现在活跃在法治工作当中的骨干人才,80%以上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自主培养起来的”。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