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体会“慈善”本意
针对一些质疑,四川文明网网友何勇海表示,这三个孩子捐50万元压岁钱设立慈善基金,是不是表明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慈善?普通人捐的钱少,不能成立基金,是不是被剥夺了做慈善的权利?这其实都是伪命题。成立基金的门槛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种歧视手段。慈善本就不设门槛,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善的人也不应论贫富,钱多有钱多的善举,钱少有钱少的善举。慈善需要发自内心、量力而行。只要我们体会到了慈善的本意,就会认识到,这三个孩子捐50万元压岁钱设慈善基金,并不会影响其他家长带孩子一道为慈善事业献爱心。
在华龙网网友张松看来,学生做慈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压岁钱”和50万元,以及孩子哪来这么多的压岁钱、其父母是什么身份、收入来源正当与否等问题,却让原本无可争议的事情被莫名其妙地引入争议轨道。如今,此事的真正看点,或许已经不是学生做慈善本身,而是公众为何会有一连串奇怪的反应。这深刻反映出某些社会心态。
该网友进一步分析道,尽管新闻中提到某位孩子的父亲是企业家,但在当下,很多人似乎习惯于一看到“别人富有”就想到“来源的不正当”,而不管你是在炫富,还是在做慈善。其实,慈善作为一种社会救济手段,是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的体现。无论是捐助者还是被捐助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如何对待它,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映照。人们对这一新闻的争论不休,从侧面证明了一些人在财富观念、慈善认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显然,这种对别人的财富和慈善行为的排斥和质疑态度更值得警惕。
还有不少网友提出,当前,我国的民间慈善、“平民慈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全社会呵护善心、善举。应畅通渠道、提供多种形式让人们实现向善的愿望,并将慈善作为让人们了解社会、培育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其中,针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可以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他们设立慈善专项基金的低门槛;各慈善组织也可以在各自的管理办法中,针对孩子降低“进入”门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乃至成年人更好地理解慈善的本意、增强慈善意识、投身公益行动。
【启示与思考】
这3名中小学子的举动,引来的几乎是一片赞誉声,个别存有微词的文章,指向的也都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己制定的《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起步价”50万元,这一门槛太高。的确,从赞扬来看,专项基金资助的是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等障碍的特殊儿童。这与此前传统媒体宣传中孩子们打破压岁钱罐,捧着一堆零钱投入捐款箱中的形象,可谓相去甚远。采用专项基金的方式来帮扶别人,依凭的是专业的执行机构,在提升慈善效率的同时,也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从批评声音来看,50万作为设立专项基金的起点太高,对于广泛推动青少年自己来设立专项基金可能存在较大阻力,这一点质疑确有其必要。再者,一种主流的赞赏也认为,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利用自己的资源或者自己筹集资源来设立专项基金,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兴许不能抱以太大希望;但是,从培育青少年的慈善理念,尤其是专业化的慈善意识来看,这类的行动本身非常重要。
成立基金会不同于一次性捐款。基金会要走得远,首先要先解决来源问题。以“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为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孩子们继续捐出压岁钱;二是将基金存在银行产生利息或由慈善基金会专业人士通过理财保值增值,产生的利润追加到基金中;三是三名学生的其他同学自愿将多余的压岁钱投入到该基金中,共同管理该专项基金;其次,要解决透明问题,基金会唯在透明的状态下运行,才有公信力。这就涉及到如何管理基金会的问题,显然,凭孩子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
压岁钱成立爱心基金是一次“慈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是爱心奉献,学习的是管理爱心基金会;对于大人来说,是如何通过专业管理来提升孩子的慈善能力;而对于政府来说,则是如何尽快让“慈善法”早日落地,让更多的孩子设立爱心基金,在规范的框架内施行。
压岁钱成立爱心基金是慈善领域中的一个新的话题,也是我们学习的机会,我们都该倍加珍惜,让爱心集聚起更加宏大的力量,让爱心涌动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