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治水对中国的启示(2)

新加坡治水对中国的启示(2)

新加坡河的治理

为期十年的新加坡河治理工程是一个协调规划的典范,尽管花了较长的时间才取得成果。通过对新加坡中部地区的大规模再开发,消除并控制了排进新加坡河的污染,治理工程取得成功,河水可以安全并经济地作为饮用水使用。

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新加坡也在其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包括——要永久地解决污染问题,必须得到最高政治层的支持。

由于新加坡河是该国的贸易主动脉,沿岸日益活跃的经济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大量的自建房、小贩、小作坊出现在这里,但问题被一再回避。最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生活和工业废水以及固体废物被排入新加坡河,严重影响了其水质。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77年,时任总理的李光耀给各部委和机构下了最后通牒,情况才开始改变。政府机构被勒令通力合作,改善新加坡河的水质、确定损害河流的生活、商业和工业污染源、制定相关法律,并最终对新加坡整个中部地区进行再开发。

超过2.6万户居民搬进了政府组屋,大大改善了其生活条件。大约5000名街头小贩、4.6万多名自建房主以及800名驳船船主也都被迁到别处。大约2800个小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被迁到工业园。最后,还有600座养猪场和500座养鸭场被逐渐取缔,它们曾经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进河中。

新加坡河的治理工程耗资不菲,总共花去了2.4亿美元。但其巨大的效益(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很清楚地表明这是一笔绝好的投资。这项工程使新加坡焕然一新,沿河两岸的地价飚升,用来开发旅游和商业。

在一次与我们的私下探讨中,李光耀指出新加坡长期战略规划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水安全。在他当政期间,水被放在了无可比拟的首要地位,就连经济发展也要从属于其对水源的影响。这种来自最高政府层面的强大政治支持,一直对新加坡的发展至关重要。

有人说,新加坡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是因为规模很小,因此其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参考性不大。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个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小岛国只有找到长远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才能保证经济的增长和宜居的环境。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李光耀就意识到一个社会在污染环境中的生活成本要比在清洁环境中高得多。半个世纪之后,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还没有认清这个事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