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治水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治水对中国的启示

当新加坡这个袖珍城市国家在1965年获得独立时,其在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巨大限制,让许多外部人士都预言其未来会一片惨淡。

然而,40年过去了,现实似乎与这个预言截然不同。在短短几十年里,这个国土面只有714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的小国,已经成为一个发展的榜样。新加坡拥有不断增长的人均GDP、清洁的环境和生机勃勃的创新力,从中国到缅甸,“学习新加坡”已经成为一句老生常谈。

今天的新兴国家挑选新加坡作为学习榜样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应该尤其注意该国水管理的历史。尽管面临着多重挑战:迅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用水需求高涨;GDP增长30倍;通过填海造地,国土面积增加了23%;人口增加了两倍;工业蓬勃发展,但四十年中新加坡的水安全状况得到了切实改善。虽然目前新加坡仍然依赖进口水源,但它正努力争取在50内实现用水自给。

水消费量暴涨

从1965年到2011年,新加坡每天的用水量从7000万加仑增长到3.1亿加仑。

为了迎接这个增长带来的挑战,新加坡的汇水(通过下水道、沟渠和河流以及地表水收集池网络收集雨水)面积占到国土的67%,大大超过了独立初期的11%。

尽管今天新加坡仍然从毗邻的马来西亚柔佛州大量买水,但同时随着其用水需求的增长,该国一直在努力降低自身对进口的严重依赖。新马间有两个重要的用水协议,其中一个已经于2011年到期,另一个规定每天最多新加坡能够从马来西亚进口2.5亿加仑的水。但实际上的进口量只有大约1.5亿加仑,相当于新加坡每天用水量的一半,该国的目标是在50年内将进口水量变成零。

新加坡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扩大新加坡的水源供应基地、进行水质管理以及减少用水活动中的能源消耗,比如,被称为NEWater的新加坡特有的高质量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

NEWater已经满足了新加坡30%的用水需求,这一比例到2060年有望达到50%。这已经成为新加坡日益增长的工业部门用水的主要水源,减轻了饮用水的压力。与此同时,海水淡化的比例从用水总需求的10%有望增加到2060年的30%。

新加坡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发展,2000年以来水价一直都在边际成本的基础上制定。而公共部门的参与方式则是长达数十年的努力沟通和宣传。

作为增加供应量和保持高水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技术进步已经被融入了新加坡的水政策,不同的部门之间实现了用水战略的协调。对中国来说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关于水的法律法规得到了严格执行,单是从1968年到1971年的32个月,新加坡有关环境违法的起诉就达到2.9万起,这标志着它在环境法律的落实上比其他亚洲国家足足早了10年。

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大国应该好好学习新加坡的上述经验。在这些国家,快速增长与其带来的污染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