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社会众多改革中,与老百姓财富密切相关的金融改革引发社会更多关注。相比其他改革,金融改革尽管也伴随改革开放而稳步推进,但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却未能出现金融改革的同步大幅推进,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越发突出,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大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热钱跨境流动越发频繁、外汇储备被动高位累积,诸多现象暴露了我国开放金融潜在问题所在,更有评论指出我国陷入经济大国与金融弱国的尴尬局面。
货币金融涉及多个领域,全局性的金融改革往往伴随金融风险上升乃至金融危机的出现,各国推进金融改革非常谨慎,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也就尤其重要。尽管中国坚持审慎渐进推动改革,但金融改革的路线图却并不清晰,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尚未完成,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也被外界视为低于预期,当前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及难点有待理性客观评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一、中国金融开放改革滞后的表现及问题
中国金融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稳步推进,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及一行三会为监管部门的金融体制,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融取得了较快发展。2013年世界《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10名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这四家银行分别名列1、5、9及10名,同时,2013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资产总和超过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资产总和,2014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99万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央行资产也因此超越美联储、欧洲央行及日本央行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央行,中国金融体量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其与外部的深度联系,也加大了对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乃至全球经济影响的能力。
然而,相比商品市场来说,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改革显得颇为滞后。2001年加入WTO以后大幅降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中国大量物美价廉商品出口至全球各地的同时,世界各国的商品也加速进入国内市场,国际贸易快速提升,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高达65%,而当前依然高达50%左右,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有半数以上与外部有关系,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之后,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这体现了商品市场高度开放的事实,而中国当前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更是预示中国承接商品生产的全球产业分工。
商品市场的持续开放亟待金融体系也同步开放,为中国全面深化国际经济合作奠定基础。尽管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开放改革稳步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经常项目可兑换、QFII、RQFII及2014年以来力推的“沪港通”,都有力加强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外部的联系。然而,截至目前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依然没有放开,外部资金与人民币依然没有实现双向自由流动,缺乏贸易投资背景的资金跨境流动还需要借助“热钱”等非常规渠道,同时,汇率、利率等人民币资金价格机制仍未实现市场化改革,这些事实都预示金融开放改革有待深入。
虽然中国金融开放改革滞后的现象日益突出,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快增长并且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这种成就的取得显然离不开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的支撑。潜在的问题是,当前金融开放改革滞后到底有什么负面影响?如果还能像之前那样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那么当前金融开放改革滞后并不值得关注。然而,结合实际来看,当前金融开放改革滞后已经滋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构成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
第一,金融开放改革滞后引发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根据IMF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储蓄达到了4.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而跃居成为全球拥有储蓄最多的国家,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国内并不缺乏资金。然而,中国目前每年仍然从外部吸收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是资金与技术、管理经验等多种资源,国内资金与其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但近年来各地对资金的渴求依然在引进外资决策中占据主要位置,这体现了中国储蓄缺乏有效的转为实体经济投资的金融体系。
第二,金融开放改革滞后引发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难题。外汇储备由少到多、由短缺到充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2014年上半年3.99万亿外汇储备凸显了中国国际支付能力的增强。意大利2013年GDP为2.07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是其1.9倍,是同期英国GDP的1.6倍、法国GDP的1.5倍、德国GDP的1.1倍,体现了中国外汇储备体量巨大的事实。但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管理难题。一方面,巨额外汇储备没有支持微观主体进行实体经济投资,而是购买了外国国债等金融资产,这种模式不仅导致外汇储备容易受到外国央行通胀政策的侵蚀,而且产生金融资源体外循环的现象。另一方面,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量被动累积的问题没有解决,外汇储备存量由2008年的1.9万亿美元飙升至3.99万亿美元,外汇集聚央行而不是像日本等发达国家“藏汇于民”,究其原因,本质上是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引发的央行被动干预外汇市场的结果,由此促使央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潜在也揭示了金融开放改革滞后的挑战。
第三,金融开放改革滞后促使中国出现货币超发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中国央行通过发行人民币购买外汇储备,客观上形成了高外储与国内高通货并存的事实。中国央行通过发行30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购买了4万亿左右的外汇储备,引发了国内货币高增长的问题。当前,中国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首位。对此,央行为防止通胀而被动通过发行央票、国库现金存款及大幅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超常规手段回收过量货币,艰难地实现了通胀率适度的目标,即2000—2013年CPI平均增速控制在2.3%左右的水平。大量非常规措施的实施预示货币高位运行乃至超发的事实,然而,中小企业却出现融资难。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运作,尽管贷款利率已经实现自由浮动,但存款利率依然是行政管制。当前较低的存款利率定价导致商业银行正常贷款利率较低就能获得盈利,而商业银行抓大放小的特性促使其贷款倾向于风险较小的大型企业,大企业由于商业银行放款利率较低而对资金构成无限需求,因为大企业可将贷款得到的资金通过其他渠道转手贷给其他微观主体而获得利润,结果是货币超发与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如此矛盾局面揭示了金融体系亟待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