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开放改革如何提速(2)

中国金融开放改革如何提速(2)

二、当前金融开放改革滞后的原因:五重根源

多年来中国金融开放改革滞后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冲击。而且,金融改革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辅相成,某项改革滞后将制约其他改革的稳步推进,从而可能导致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陷入恶性循环。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开放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将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截至目前,相关重大改革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何当前仍然难以推进金融开放改革?这客观上需要结合当下的环境进一步厘清当前金融改革深化滞后的原因所在。

第一,宏观经济稳定性制约金融激进式改革。资本与劳动、技术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金融改革必然影响资本的配置,对宏观经济稳定性构成冲击。比如,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影响之前享受低利率的大型企业的资金成本,相关企业可能因此面临困境甚至破产,而先前依赖存贷差保障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润可能大幅缩窄,支撑房地产发展的廉价资金流入将因此大幅减少甚至逆转,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急剧上升,反过来影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地方财政,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也将陡升。这些反映了金融改革对宏观经济稳定的潜在影响,而一步到位的激进式金融改革可能将相关风险骤然放大。

第二,金融抗风险能力建设滞后阻

碍金融改革进程。尽管金融改革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较大影响因素,但如果抗风险能力很强,那么金融改革也能持续推进。然而,当前我国金融抗风险能力建设仍在发展,尚未形成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尚未确立就是一个例证,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率先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以来,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构建了存款保险制度,为保障金融体系乃至宏观经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仍然未能构建这一制度。综合的金融抗风险能力建设的滞后成为金融改革如期推进的巨大障碍。

第三,渐进式改革倒逼金融改革停滞。我国的渐进式金融改革不是各项改革前后有序分别推进,而是利率、汇率、资本账户等各种改革渐进同步推进,选择香港等离岸市场、上海自贸区等进行试点,借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等手段促使离岸市场规模扩张,这些措施对于促进金融开放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利差、汇差引发了显著的热钱跨境套利、套汇活动,去年香港“货物一日游”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当前渐进式改革的担忧。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相关部门采取了更加严厉的资本管制,自贸区等金融试点相比之前更加慎重,导致相关金融改革步伐出现显著放缓。

第四,体制利益阻碍金融改革推进。当前的金融改革是对之前不合理的金融制度的调整,属于“非帕累托效率”的改革,必然触动相关部门的利益。利率市场化将引发依赖利差收入的商业银行的利益损失,享受行政管控低利率的企业利益也将受到影响,汇率市场化引发的汇率波动增大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同时也增大巨额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压力。金融改革与其他改革一样,受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改革决心和执行力,那么金融改革推进速度或力度都可能低于预期。

第五,发达大国政策溢出效应影响金融改革。资金与其他要素的重要区别在于其不容易监控,资金跨境流动不必经过海关,瞬间就可能在世界主要国家出现资本的频繁进出。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货币发行国在本次危机以来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营造超低利率环境,中外利差客观上将引发资本的跨境流入诉求,而2013年年底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改善促使美联储启动退出QE的计划,反过来可能引起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资金流出,发达大国的政策溢出效应不仅导致我国货币政策的被动,而且影响我国国际金融稳定性,短期内可能引发汇率的非理性波动,加剧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影响或者干扰了汇率、资本账户等金融改革进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