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坚持二维改革路径,一维是户籍制度改革,一维是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是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近日发表的观点。
辜胜阻是在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4”年会上,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4”中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一书进行点评时作上述表示的。
在辜胜阻看来,城镇化涉及五大要素:人、业、钱、地、房。这五大要素中,“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他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对户籍改革做出明确具体的决定,国务院也就户籍改革颁布了新的文件,但是,人的城镇化是不是就是户籍制度改革?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澄清一些误区。户籍改革是基础,有了户籍没有公共服务,这不是市民化;有了户籍,如果能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才是市民化。所以,一定要坚持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二维改革路径,不要以为户改就是市民化。
当前城镇化在“人、地、钱、房”四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
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中提到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和结构失衡问题,辜胜阻分析了当前城镇化在人、地、钱、房四方面付出的巨大代价及其原因。
“人”的代价。辜胜阻说,城镇化应当实现“三维转换”,即农村向城镇的空间转型、农民向城镇居民的市民化转型、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就业转型。而我们的城镇化是没有市民化的城镇化。比如,一个安徽的农民工在北京打工,实现了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转移,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换,但是他没有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辜胜阻举了一组数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37.7%,独居留守儿童达205万;还有4000万留守妇女、5000万留守老人;城乡流动儿童则达到3581万,五年增长了41.37%,这些就是人的代价。“可以说,我们的城镇化是牺牲三代人幸福的城镇化。”未来应当从个体转移变为整家式迁移。
“地”的代价。辜胜阻说,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土地的城镇化大大快于人的城镇化,人是半城镇化。过去30年间,我国城市面积扩大了9.2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加了2.58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增加1.78倍。201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3%,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5.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地的城镇化可以赚钱,而人的城镇化需要花钱,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去做公共服务。”
“钱”的代价。辜胜阻说,传统的城市投融资模式存在“一高一低一难”的弊端,即融资平台债务高、公共供给效率低、私人资本进入难。根据审计署的数据,截至2013年年中,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接近18亿元。他认为,从国外实践看,运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
“房”的代价。辜胜阻引用厉以宁的比喻:“如果简单把中国的城镇化理解为农民进城、农民上楼,就会形成‘两个老鼠洞’。一个老鼠洞是指农民在村里的老房子,因为进城打工而闲置,成了老鼠窝;而另一个老鼠洞则是农民进城打工后,因为收入不高只能住在地下室或条件较差的出租房里,也是老鼠出没的地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