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既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本土情怀,即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国际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在国际视野中观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对此,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学明认为,在国际视野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者们应做到: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联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分析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将马克思解释成资产阶级的启蒙主义者、把马克思等同于后现代主义者这两种倾向;更加集中地强化问题意识,把研究视角聚焦在对市场条件下人的存在状态上;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用整体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基于对现代社会风险特性的分析,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贾英健提出,应该围绕发展中国道路,解决中国问题来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国际视野。从社会层面讲,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全球化时代和社会历史转型期带给人类生存的风险困境,以及由于普遍交往所引发的人的生存困境。
在国际视野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否意味着对本土资源不予观照呢?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汪信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既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本土情怀,即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尊重、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传统,这个传统有三个鲜明特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语。基于这一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只能是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路径上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的意义;恢复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研究。
在国际视野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加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国际视野中,我们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才能构建与世界其他话语体系进行平等对话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从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思想资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