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现场。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海锋/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世界历史性哲学,因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具有辐射全球变迁及其趋势的世界历史眼光。只有在世界历史视野中,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立足于全球并积极影响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在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国际视野”的第十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世界历史的演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国际视野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国际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路径”、“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中国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视野中的经典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以国际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核心在于理解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当代世界历史演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此带来的必然是哲学赖以生存的时代基础的变革,那么,如何在这种变革中依然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在国际化视野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基于这一历史事实的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提出,以国际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核心在于理解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思想力量,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状况,依然存在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文本研究有余,现实研究不够;注释性研究有余,前瞻性研究缺乏;功利性研究有余,问题研究欠缺。因此,在国际视野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继续开掘当代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这包括:研究主题的国际视野,一方面要研究由中国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引起的世界格局新变化和历史变迁所内生的“世界问题”和“中国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西方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与和平崛起;研究路线的国际视野,要具有全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研究世界历史变迁中的“世界问题”和“中国问题”,研究“中国道路”、“历史变迁”、“结构转型”和“力量转移”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研究方式的国际视野,要把“回到书房”和“走出书斋”结合起来,建构面向全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化,即建构与世界其他话语体系进行平等对话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对此,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晓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实质性”的国际视野而不是“形式性”的国际视野。他提出,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国际视野主要是指研究者必须精通外语,对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文献要有清晰理解,对国外事件、历史、现状经验的把握要较为全面和完整。应该说,这是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只是“形式”的,而不是“实质”的或“批判”的国际视野。作为“实质性”的国际视野,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中找到立脚点:中国问题或者中国道路。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中,我们才能认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才能在世界历史的变迁中,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西方文明以及在对外学习中取得自我主张,使学来的东西成为反思的和批判的,从而在文化结合的锻炼中开辟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类型。
在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的时代,任何民族、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因此,在中国日益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盲目跟随西方主导的学术话语,而应在超越学术对话与学术接轨的基础上,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世界提供富有远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如此,在国际视野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实则就是思考如何在学术理论的层面总结和概括中国道路的问题,并由此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就包含在这样的探讨与思索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