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国际学术接轨,不能盲目地跟随“战略性大国”一元主导的议程设置。
在思想竞争中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副总编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届论坛的问题导向是:中国的崛起对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具有何种影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该如何塑造?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全球大国政治对世界格局的变数、中华文明软实力的思想内涵,这个层面的重大问题,已开始引起世界高度关注。从我们的观察角度也可以说,一个逐渐强大却不同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新兴大国将以何种方式融入世界秩序,这背后的种种关切、猜疑和探寻已然越过经济乃至政治层面,在更深的层次上集中在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所承载的哲学理念中。那么,基于世界历史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创造为解答世界性的疑问能否提供体现时代精神的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中国学派、中国哲学形态能否创造性提出契合时代主流的新的思维方式?这正是现实对哲学的提问。
在世界新体系重构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更愿意将国际交往和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定义为思想的竞争,而不是“文明的冲突”,在这个基点上我们所说的“国际视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国际学术接轨,不能盲目地跟随“战略性大国”一元主导的议程设置,不能遵从那些最大的文明且拥有世界主要权力的国家所制定的规则。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人类走向更加多样的文明形态,需要富有远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化的社会结构,是这个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面对已经实质性变化的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不能以依附经典文本解读的学术回归路径来代替对变革时代呈现的现实及其精神的理论探究。
毫无疑问,中国已然不是脱离世界历史之外的“地域性共产主义”的样板,面对现代性的多种可能性替代方案的历史诉求,面对中国道路释放的历史独创性的世界意义,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话语的封闭性走向视域的开放性。
毫无疑问,世界整体化态势正在加剧,克服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拘泥于自我意识范畴中的碎片化叙事方式,人类文明的演化轨迹需要理论建构更加宏大的气魄和更加整体化的哲学思维方式。
我们期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开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风气之先,期待哲学在申张中国自身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方面给出理性的、价值的承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