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谨慎乐观前提是具备“底线思维”
谨慎乐观是有条件的。当前的中国经济,如果任市场自然发展,政府不去作为,经济硬着陆是必然的。但是若一味采取总量刺激政策,忽视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不准备忍痛付出代价,那只是拖延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时间而已,其结果同样是危险的。怎么办?不能走极端,要走中间道路。而两者之间的“度”又怎么把握?换句话说,政府要有作为,又不过度作为,如何基于底线思维有作为且会作为?
何谓底线思维?美国政府尽管不用“底线思维”这个词,但是在危机中其货币政策的底线意图同样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围绕影响社会稳定的就业率目标。于中国国情而言,底线思维可以在回答“三期叠加”现象描述背后的疑问中展现:
经济增速换挡期,换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增速要下来。我们能容忍的底线在哪?笔者认为,一是稳就业,稳住社会能容忍的较低的失业率;二是稳风险,在经济增速下降中允许一些企业破产出清,但不能引致传染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两者说到底,均为确保社会的稳定。
调整意味着什么?意味要深化改革。要改革必然应直面风险暴露并带来的阵痛。那么改革速度底线在哪?底线在“部分阵痛”,但不能因阵痛加剧而引致“生命危险”,也就是不能引发国家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譬如资本账户开放改革,当国内诸条件不成熟,且资产泡沫风险犹在,如果一下子完全打开资本流动大门会引起中国经济的混乱,那么该项改革只能是“部分阵痛”,渐进推进。又譬如土地制度改革,在其他财税改革和条件还未充分准备前提下,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短期内若全归农民,会引起中国经济甚至是社会的混乱,则宜徐图进之,不能冒失求快。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消化过剩产能的底线是什么?全国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缩水,金融可以去杠杆,企业可以破产,但是不能让当前的经济增长对就业有剧烈的冲击,也不能应部分企业债务问题连锁引发全国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和经济危机。换句话说,对业已存在的风险,只能用时间换空间,力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去慢慢消化,而不能用危机式的、休克式的方式去消化。
说到底,底线思维是什么?就是政府在实施各种调控技术中,必须坚守就业稳定和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大局。这既是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同样也是出于对社会和政治大局稳定的考虑。若确实能做到二者,GDP增速再低一点,改革步伐再快一点,并不可怕。
在今天国民经济遇到重大困难与转折时期,政府应是毫不隐晦,直面坦承,处理好改革(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增速)、稳定(经济与社会风险)三者间的平衡关系,这是关键。这一关键不取决于经济学上的泛泛讨论,而是取决于能不能对转折时期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冷静、客观的判断,取决于对于“三期叠加”中的三个“现象特征”做到心知肚明。面对这些复杂的细节,要实施正确的调控技术,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形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而其中细节正决定着成败。
(本文根据夏斌在2014年中国青年经济学人论坛上的发言整理,因篇幅有限省略掉有关调控技术的细节阐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