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周边公共外交:理念、问题与对策(4)

推进周边公共外交:理念、问题与对策(4)

三、推进周边公共外交工作的对策建议

公共外交本身即是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未来开展周边公共外交工作,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新视角,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导向,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求实效。

(一)绘制一幅大地图:增强宏观视野中的大周边意识

做好周边公共外交,必须加强宏观设计和顶层设计,首先在战略上绘制一幅涵盖广泛的周边地区大地图。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情况,在彼此关联的视角中研究周边国家、相关大国及中国国内的社会舆论走向。

首先,必须明晰周边国家的不同特性,在公共外交策略上有针对性地分地区、分国别、分民族、分情境,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其次,必须充分考虑相关大国的关注焦点,将周边问题纳入国际秩序的总体框架之中。王义桅曾总结“东亚有三怪”:不是东亚国家,却自视为东亚国家,即美国;是东亚国家,却不承认自己是亚洲国家,即日本;是东亚国家,但民族国家统一任务尚未完成,即仍处于分裂局面的海峡两岸和朝鲜半岛。[16]此“三怪”是雅尔塔体系遗留至今的非正常现象,如果在国际舆论中不将此种非正常现象点明、点破、点透,一些习以为常的奇谈怪论便将登堂入室,未来势将成为公共外交工作的主要障碍。

最后,必须放眼全球,将中国周边与更广阔的地缘范围连接一处,编织成无死角的地缘政治地图和国际舆论图谱。周边地区其实并不止于邻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即是东南亚邻国的延伸,西亚、北非地区则是中亚邻国的延伸,这些区域实际上都与中国的周边战略息息相关,也必然都是周边公共外交可以着墨之处。[17]

总之,只有心怀一幅周边地区大地图,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地分析具体情况,同时在内部体制上加强组织协调,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使内与外、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公众戮力同心,周边公共外交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二)修筑一条双向道:提倡与周边国家的互助与共塑

公共外交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命运共同体”不可能由中国一方来主导塑造。不论周边国家的人口、面积或经济体量与中国如何悬殊,中国都应更加注重倾听对方的声音,特别是重视分析当地的社会舆论。一方面,要注重与周边国家相向而行,修筑一条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尊重、彼此促进的交流双向道;另一方面,必须摒弃“中国单方面塑造周边”的错误观念,在与周边国家交往时多听少说、先听后说。

面对中国周边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必须理性看待身处于大国之侧的中小国家与生俱来的疑虑与戒心,通过公共外交进行耐心和细致的规劝与化解。一方面,要强调历史上中国“重礼仪”、“轻利益”、“厚往薄来”的交往原则,展示古代中国并未以强权图谋他国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要纠正“朝贡体系”内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对于古代中国在精神上俯视“四方蛮夷”的历史事实,要勇于自我批评并善于广而告之。例如,在与周边国家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时,必须首先强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非中国一家走出来的,而是相关国家共同开拓而成的。今天,我们更应广泛倾听,综合周边国家的不同意见,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博采众长的普惠方案。[18]

另一方面,作为公共外交的主体之一,中国企业在投资周边国家时,也必须倡导互利互惠、成己达人的理念,避免损人利己、目光短浅的做法。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应从根本上推动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承担起更多的区域国际责任,将中国所承诺的不同于西方大国崛起之路的外交新理念予以具体的呈现。

总之,在针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多倾听、讲情谊、守道义,做到“心里装着别人”,争取当地人民真心支持。诚如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所言,“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19]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