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边公共外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瓶颈
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愈加紧密,但与其伴生的矛盾也日趋复杂。在面对周边国家的社会舆论时,公共外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尤其严峻。
(一)缺乏对地缘政治的整体谋划
在中国的邻国中,存在着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全球或区域性大国。美国虽与中国远隔太平洋,但在中国周边设有众多军事基地,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邻国”。这些大国对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具有巨大影响。综观当前周边形势,一些热点和争议问题背后依然隐藏着某些大国对于国际舆论的操控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周边地区的公共外交工作尚未形成全盘战略,特别是美、俄等大国因素尚未能被充分考虑。
如果长期忽视大国因素在周边舆论中的潜在影响,公共外交工作既难以阻止相关大国翻云覆雨、渔翁得利,更无法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化解这些大国本身对于中国的误解、敌视和制约。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即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混合了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大周边战略”,中国意图“再次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强国,甚至是取代美国”,并“破坏美国在东方的地位”。[6]不只美国对中国的周边战略存在误判,俄罗斯也存在类似的忧虑。尽管俄罗斯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但是如果在周边问题上欠缺整体谋划,忽视了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与舆论关切,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也将逐渐显现。比如,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后,俄罗斯的一些媒体和舆论领袖公开表达不满,明确提出要中国说清其具体内涵。这些情况表明,面向周边地区的公共外交如果只是“就周边论周边”,忽视了针对相关大国的舆论沟通工作,势必会引起负面连锁反应。
(二)缺乏对周边民意的全面了解
与周边大部分国家相比,中国在人口与面积上均有着较大体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在中国周边外交,特别是民间人士广泛参与的公共外交活动中,存在着某种“中国单向度塑造周边地区”的心态,此种心态引致周边国家社会舆论的剧烈反弹。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抱怨,“当我们做了中国不喜欢的事,他们就说你让13亿人不高兴了”。亚洲很多中小国家对于中国的强大充满疑虑,“担心中国可能想恢复几个世纪前的帝国地位,它们可能再次沦为不得不向中国进贡的附属国”。[7]
当前,在面向周边国家阐释中国政策时,某些容易引起舆论猜忌的提法值得反思,其中有些显然并未考虑周边国家的接受意愿和心理舒适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提出,面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旦对外表述为“西进战略”,或使用“桥头堡”、“排头兵”等国内惯用词语,即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误解和惊恐”,并有违公共外交的初衷。[8]另外,作为公共外交的主体之一,中国企业近年来在海外的投资行为也引发了周边某些国家的负面反应。究其根本,一些企业过分看重为自身牟利,却忽视了周边国家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需求,未能促进所在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