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支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几点思考(2)

甘肃:支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几点思考(2)

摘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可以把文化的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久远性、多样性、民族性、过渡性特征,是正确认识甘肃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的切入点。古代甘肃堪称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甘肃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包括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中医文化、红色文化等,是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文化支点和重要文化元素。

二、准确把握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强省,需要大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准确把握和深入了解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是我们正确认识甘肃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的重要切入点。

甘肃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特征体现在四性上:

久远性。早在旧石器时代甘肃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

多样性。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一个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

民族性。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认同。

过渡性。甘肃是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通道。甘肃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接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甘肃地区无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区和生长带;是中外文化交流传输的预热区和化合带。所以,古代甘肃地区堪称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