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支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几点思考(3)

甘肃:支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几点思考(3)

摘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可以把文化的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久远性、多样性、民族性、过渡性特征,是正确认识甘肃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的切入点。古代甘肃堪称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甘肃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包括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中医文化、红色文化等,是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文化支点和重要文化元素。

三、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文化支点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内容及意义是“搭文化平台,做发展文章”。甘肃文化发展的目标不光是要推动文化产业在十几年内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且要成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通过举文化旗、打文化牌、走文化路、吃文化饭,靠文化过日子,未来50年、100年,通过开发文化资源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因此,梳理、开发甘肃深厚的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文化引以自豪的一大优势。甘肃因黄河而成就了它瑰丽的民间艺术,陇原因黄河而造就了高峡平湖、沟壑纵横的壮观景色,陇人也因黄河而造就了执着坚实、诚信包容的大河气度。黄河文化是甘肃的文化软实力,是激发陇原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要下功夫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科学梳理,深入挖掘,让黄河文化的精神血脉得以传承,寻求有价值的、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和当代的科技、商业、消费文化结合起来,构筑具有甘肃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 “黄河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

丝路文化。“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可以视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中轴线”。在甘肃境内,沿线每个市州都能梳理出各自独特的文化“亮点”,这些地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文化文章,把一段段小文章串起来,就是一篇大文章。

在这条轴线上,敦煌、武威、张掖、天水4座城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从东向西,华夏文明的最初星火,从大地湾的茅草房燃起,伏羲、周祖教民渔猎稼穑的故事,在华夏儿女中代代相传;马家窑彩陶,既是我国史前艺术的巅峰,也代表了世界古代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河州古镇上林立的清真寺与小作坊,让人想起丝绸古道上忙碌的穆斯林商人和工匠们的身影。纵贯河西走廊的长城遗迹,让人恍见霍去病往来驰逐的马蹄烟尘;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群落,依稀可见中国石窟寺的发展历程;从甘肃出土的6.1万余枚简牍,数量居全国之首;武威雷台的汉代铜奔马,是四海游客最熟知的中国符号旅游标志……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在地理上贯穿全省,建设文化大省的“线索”将变得更加明朗、更加顺畅。

敦煌文化。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莫高窟更是以它那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吸取和融合了当时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的精华。莫高窟外,甘肃境内还有麦积山、榆林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等50多处石窟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规模壮观的石窟走廊和艺术长廊。无论从石窟群和石窟的数量,所存造像、壁画的规模,还是从其艺术、历史价值来看,不仅在国内无有及者,在世界上也难有其匹。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