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要谨慎 监管要跟上
价改拒绝“休克疗法”
今年以来,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为价格改革提供了空间,物价改革面临着难得的“窗口期”。王永治认为,若价格放开后,某些产品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我国也有足够的能力与财力平抑物价、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
但是,价格改革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操作。王永治表示,价格过低,影响生产者积极性,使生产活力不足;价格过高,又会影响大众,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价格改革很重视,也很谨慎。在具体操作上,一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恐由于决策不当引起社会不必要的波动。”提起价格改革的“敏感性”,王永治深有感触。他建议在推进节奏上,要采取渐进方式。“由于需要考虑宏观环境、社会承受力、可控程度等多种因素,价格改革不能采用一次性放开的‘休克疗法’。比如,在调整关系群众日常出行的地铁、公交价格时,可以向合理价格回归,但不能一步到位,必须分步走”;在推进步骤上,要听取各方诉求。“价格并非一般人就能简单判断出该高还是该低的问题,应该由有关各方反复协商。具体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哪些涨、哪些不涨要做具体分析,因为它专业性很强”。此外,在推进方式上,也要注重区分居民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非基本需求部分,需要反映供求关系;基本需求部分,在理顺价格的同时,应尽量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表示,对涉及百姓健康安全的药价和医疗服务改革,更要谨慎推行。李玲回忆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全面放开药价之后,造成价格猛涨,低价药、传统药换个剂量或者包装就坐地涨价,后来政府不得不重新收回定价权,“新一轮价格改革必须吸取这一教训”。此外,不少医院和医疗从业人员反映,医疗服务价格偏低,急需改革。李玲认为,解决这一矛盾,“调”会比“放”更有效,“老百姓看病更加看重疗效好坏,而非价格高低。国际上有个规律,医疗市场的竞争,越竞争就越贵,这一点跟一般市场竞争恰恰相反,需要认真对待。”
在我国价格改革的历程中,曾出现过几次物价飞涨的情况。因此,公众容易将价格改革与“涨价”联系起来。“这是很自然的,也表明了群众对价格的关心与重视。”王永治表示,价格改革绝不是简单的涨价或不涨价,“决定价格水平的是市场供求关系,而非改革。”他认为,尽管改革可能引起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但绝不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波动。
可以肯定的是,按照市场化方向推进新一轮价格改革后,政府定价的商品范围将进一步缩小。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如何完成角色转换的任务,即从定价者逐步转换为监管者。“放开政府定价只是第一步,监管本身也是改革,而且是难度更大的改革!”王永治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08日 17 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