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中国的改革大考(2)

迟福林:中国的改革大考(2)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一段高度概括:“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1)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

(2)它要求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

(3)它要求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利;

(4)它要求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5)它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2]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如果说35年前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搞改革开放、做大经济总量、改变贫穷落后局面的第一步目标总体实现了,那么今天,适应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改革的第二步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国家。现代国家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更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向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依靠行政控制、社会管制,必须依靠制度文明。更进一步说,必须依靠建立起符合人类发展、世界发展和中国国情的现代制度文明。在现代制度文明中把大乱化解于小乱之中,避免社会出现局部性甚至全局性动乱,以形成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和制度保障。

(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主张中国社会要搞“精英政治”。实际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为推进改革开放,强调权威、强调适度的集权都是必要的。但是,历史发展阶段发生变化后,我们仍然需要“精英”,根本上是需要“精英”强力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建立现代制度,推进国家民主化、法治化进程。这比主张“精英政治”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还有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主张。“稳定压倒一切”在特定的阶段有客观需要,但绝不是长久之计。面对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终结“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建立在民主法治基础上的国家治理体系,以走出一条更长久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