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市场决定的有为政府
市场决定不是不要发挥政府作用,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一,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为的政府;第二,脱离市场作用下的政府有为不可持续;第三,市场有效前提下的政府有为才是正能量的有为。
(1)建立公平竞争导向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本来是短期工具,不能常态化,如果常态化就会造成宏观政策取代市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这就需要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目标。
——宏观调控与行政审批职能严格分开,建立以货币和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化改革有机结合,突出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以金融改革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突出财税体制在调节收入分配、引导资源配置、拉动消费中的重大作用。
(2)从事前审批转为事后监管。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离不开微观经济的规制和管理。问题在于,前置性审批过多、过滥与市场监管的失效并存,既抑制了市场活力,又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以事后监管为主克服微观领域的“市场失灵”,形成微观规制的基本框架。
——统筹考虑审批与监管体制改革,重点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的权威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调整市场监管权力结构,实质性改变多头监管与监管失灵。
——把政府的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起来,以加快发展各类民间行业组织为重点,激活市场中的社会力量,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在规范市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3)界定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多年来政府与市场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根源在于政府对自己“非禁即准”,对企业和社会“非准即禁”。打造有为政府,关键在于改变这种错位管理格局。
——明确政府禁止企业做事情的负面清单,非禁即准。
——以负面清单管理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明确市场预期创造环境。
——中央政府要带头,尽快制定和公布权力清单。
——鼓励支持地方政府尽快制定、公布权力清单,推进依法行政和标准化行政。
(4)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角色回归。当前,竞争性地方政府成为加大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风险的突出矛盾。未来3~5年,如果竞争性地方政府没有实质性改观,不仅经济转型难以实现,还会导致更大的危机与风险。
——把地方政府由市场竞争主体转向公共服务主体作为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以建立公共服务导向的中央地方财税关系为目标,尽快形成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行动方案。
——以规范地方债务、改变政绩考核体系为重点,尽快形成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度约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