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力量来自哪里

文艺的力量来自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号召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筋骨”是指作品的思想立场,“道德”是指作品的价值追求,“温度”是指作品的情感蕴含。三者相加,就是文艺的力量。

那么,文艺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火热的社会实践,来自伟大的人民群众,来自深厚的文化情怀。

伟大的实践为文艺提供强大的生命力

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实践是作品的立足之基。古今中外的名篇经典无一不是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时势变局的写照。但丁的《神曲》因见证封建中世纪终结、现代资本主义开端时期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成为不朽之作。曹雪芹的《红楼梦》因刻画日趋没落的封建家族里众多人物的命运而成为旷世名著。人类的发展史、民族的苦难史、国家的奋斗史、社会的兴衰史、政党的成长史,都是伟大作品的原材料。没有饥寒交迫,就不会有《国际歌》的深沉、有力。没有山河破碎,就不会有《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激越。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适逢文艺工作者抒写情怀、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提炼出一个个鲜红的主题,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锻造出一曲曲恢宏旋律,气象万千的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伟大进程翻开一页页更新的篇章。伟大事业催生文艺力作,伟大梦想呼唤不朽高峰。从在凄风苦雨中探索的救国梦到为成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建国梦,从国家富强、社会富足、人民富裕的富国梦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历代中华儿女的追梦圆梦历程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改天换地的事件、惊天动地的故事,薪火相传的思想、浴火重生的精神,组成卷帙浩繁的“中国故事”。今天,文艺当立足大时代、大背景、大视野、大目标、大情怀,气势磅礴地呈现中华儿女正在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中国梦”。

斑斓的历史、火热的生活、多彩的社会、伟大的事业,是文艺力量的源泉。

伟大的人民为文艺提供强大的创造力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的人民属性从来就是党的文艺思想的宗旨。

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人类长河的主流,是书写历史的主人、贯穿时代的主线、推动进步的主力,人民是文艺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文艺的繁荣源自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艺的立足点,也是生长点;评判文艺的标准由人民掌握,检验文艺的成果由人民说了算,人民的满意度是文艺的着眼点,也是着力点。文艺之于人民群众,一如安泰之于大地母亲。文艺的脐带通着人民、根茎连着社会。因了人民的滋养,文艺百花园才会有争奇斗艳。因了人民的力量,才有撼动人心的画面、拨动心弦的音符、催人奋进的乐章,就像歌曲《父老乡亲》中唱道的“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关注人民、体恤苍生,是文艺的本分。“乐者,心之动也。”心动才有情动。没有对俄国人民深重灾难的体察,列夫·托尔斯泰写不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没有行吟泽畔对兵荒马乱光景的目睹,屈原发不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呼;没有对蜀中民间疾苦的体味,杜甫发不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仰叹。能不能闻见人民的气息,能不能听到人民的心跳,能不能感到人民的脉动,决定着文艺是不是有生命的气象。文艺的创造力表现在对人民心灵的深层观照、思想的高度映照、精神的真实写照。作家路遥说:“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滋养文艺,文艺反哺人民,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甜酸苦辣,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权益,文艺义不容辞。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