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稳中有进 进中提质

安徽:稳中有进 进中提质

摘要: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安徽从容应对,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控风险,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发展活力增强,民生继续改善,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离不开江淮儿女的协力创造。实现新常态下的安徽跨越,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安徽转型发展进程中不同寻常的一年。

春华秋实,一路走来,并非一马平川。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要素资源瓶颈制约,下行压力加大……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安徽从容应对,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控风险,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发展活力增强,民生继续改善,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项目提质提效,夯实稳增长根基

新常态下,成本优势、资源环境优势趋于弱化,经济增速换挡,企业投资意愿不足。

稳增长首先是稳投资。不论是做大总量、调整结构,还是培育新的增长点,都需要瞄准扩大有效投入这个切入点。如何用好这根 “定海神针”?重点项目是主力军。

这一年,庐铜铁路、杭黄铁路拉开建设大幕,跨区域骨干调水工程淮水北调工程全线开工,合肥三利谱TFT偏光片、芜湖科沃斯年产500万台智能机器人项目顺利推进……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对全省经济稳增长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前10个月,全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78.2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6%;新开工项目1726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怎么投、投什么?不能“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地“喷灌”“滴灌”。

今年以来,围绕扩大有效投入、推动项目提质提效,省政府做出专题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前三季度,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薄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由此,各地壮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业层次,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

新常态下稳增长,必须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抓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关系涵养后劲蓄势待发的重大项目,以此带动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一年来,按照这一思路,各地严把项目建设关口,优化项目布局,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前8个月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123.4亿元,增长20.2%。 “围绕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清洁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谋划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省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重大项目提质提效,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实现全年稳增长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高于7.4%的全国水平;全年粮食总产683.2亿斤,比上年增长4.2%,实现“十一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951.3亿元,增长11.3%。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抛弃单纯重速度的发展观。调结构既能助力当前增长,又能优化未来发展,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的重要途径。

联想集团在合肥投资的联宝电子,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预计今年产值超过350亿元。在京东方、三安光电、联宝电子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前三季度,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由去年的8.5%跃升到12.6%,居40个行业首位。

“今年以来,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面较好。 ”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说。这一判断是基于结构趋优和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的“成绩单”。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仍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409.7亿元,增长14.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359.7亿元,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2.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95.4亿元,增长11.1%,增幅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

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叠加,影响经济平稳运行。为此,须做好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两篇文章。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